10大企業登外媒口袋名單 臺灣僅1家上榜:不是臺積電

日經點名2023值得關注十大亞企,聯電上榜。(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2022年曆經俄烏戰爭、通貨膨脹和揮之不去的新冠疫情之後,日經新聞報導,今(2023)年亞洲企業聚焦改變海內外市場,並列舉值得關注的10大亞洲企業,包括大陸比亞迪、小紅書,日本羅姆半導體、日本電產,臺灣只有聯電上榜,其受矚目的原因是,過去2年,在半導體供應短缺中,獲利竟創下新高。

1】聯華電子:從半導體供應鏈混亂中獲利

聯電躋身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規模雖不如臺積電,在地緣政治緊張之際,持續擴大海外產能。

在美中科技戰之前,聯電與大陸中芯是競爭對手,兩家公司都專注於成熟製程晶片製造技術,如今,美國對大陸半導體實施出口禁令,一些晶片設計業者擴大對聯電下單,減少對陸制晶片的依賴。過去2年,在全球晶片荒中,聯電營收創下歷史新高。

聯電斥資1500億在新加坡擴建新產能,不少客戶有意願對其星洲廠下單。此外,聯電也與日本電裝株式會社(DENSO)打造一條12吋IGBT晶圓廠,以滿足日本車用晶片不斷成長的需求。

2】比亞迪:電動車營運駛進快車道上

邁入2023年,大陸電動車巨頭比亞迪在大陸的電動車銷量超車特斯拉,創下一個重要里程碑。

創辦人王傳福將比亞迪的成長歸功於供應鏈到位,如電池組和晶片等,以及政府推動電動汽車發展的有利政策。

比亞迪砸4.91 億美元在泰國設電動車工廠,預估2024年啓用,着眼於較低度開發市場。

3】印尼Indika能源:煤炭不再是目標

Indika與其他印尼煤礦企業一樣,受惠於烏克蘭戰爭,去(2022)年獲利創下破天荒紀錄。該公司計劃從煤炭事業轉向多元化經營,盼2025年,一半營收能來自非煤炭業務,高於去年6月營收的14%。

4】中國商用飛機公司(中國商飛,COMAC):大陸飛機造制圓夢

中國商飛打破美國波音和歐洲空巴壟斷中型商用飛機市場的使命。去年3月,東航與中國商飛簽署購機合約,12月9日首架國產「大飛機」、窄體C919客機,正式交付東航,展開對波音737、空客A320的挑戰。

據官媒新華社報導,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強調,C919承載着國家意志,民族的夢想和人民的希望。

儘管C919採用大陸技術,但引擎等核心零組件仍來自美國和歐洲。大陸七家國營飛機租賃公司近期採購300架C919新訂單,可能給國內航空業者使用。

5】羅姆半導體:重振日本晶片產業

羅姆半導體(Rohm)受惠於車用晶片貢獻,去年營收改寫21年來最佳成績,預期今年將進一步成長。這家成立於1958年半導體企業再度成爲市場焦點,也反映出日本盼躋身半導體強國的努力。

6】VNG:越南獨角獸朝IPO邁進

越南第一家獨角獸「VNG」成立於2014年,是從事互聯網與科技行業的公司,估值達10億美元,今年可望IPO掛牌上市。

VNG是由線遊戲發行商和開發商起家,目前業務已擴展到其他亞洲市場,旗下產品橫跨網路遊戲、行動支付、個人理財和雲端服務等,VNG也被稱爲「越南小騰訊」。

VNG 用戶遍佈130 多個國家、地區,今年目標是全球用戶能達到3.2億人。

7】Aqumon:透過演算法提供投資建議

總部位於香港的初創公司Aqumon,得到阿里巴巴集團的支持,是新型態「機器人顧問」之一,透過演算法給客戶提供投資建議。

Aqumon 已與港澳大灣區50 多家金融公司合作,客戶包括全球資產規模最大的中國工商銀行。預估今年營收將比去年成長3倍。

8】印度血清研究所:找尋下個疫苗商機

印度血清研究所 (SII) 是全球最大的疫苗製造商,在新冠疫情期間因代工AZ疫苗而一戰成名。

SII執行長Adar Poonawalla表示,目前正在興建一座工廠,爲下一個階段成長做準備,期待疫苗年產能翻倍達到40億劑。隨着新冠疫苗需求下滑,SII加速開發新的登革熱和子宮頸癌疫苗,以維持成長動能。

9】小紅書:社交媒體平臺搶攻直播銷售

小紅書對於成立於 2013 年,被一些人形容爲中國版 Instagram,用戶可在照片和視頻中分享有關飲食、運動、護膚及時尚等資訊,每月活躍用戶已達2億人,其中70% 是1990 年後出生的女性。小紅書已經成爲品牌進行網絡營銷的重要場所。

小紅書積極搶攻直播銷售商機,讓收入來源更多元化。該公司 2021 年約 90% 的收入來自廣告。

10】日本電產:爲下個50年做準備

日本專業馬達廠日本電產(Nidec)今年成立50週年,不管是工廠或公司高層都相當忙碌。

該公司陸續進行了一系列併購、取得股權,包括日本製造商OKK、義大利PAMA 和三菱重工的機械工具部門,藉此擴大工具機業務,作爲未來成長動力。

日本電產創辦人永守重信去年4月接手執行長後,該公司努力擬定一套長久管理接班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