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位新生兒就有1位人工生殖寶寶 醫籲修法開放代孕

臺北生殖中心創辦人曾啓瑞表示,政策應該成爲生育權的助力而非阻力,臺灣的單身女性、同性伴侶或需要代理孕母的族羣,礙於法規被迫遠赴海外,付出高額醫療費用纔有機會完成生育,應儘早開放政策。本報資料照

臺灣出生率連年下跌,去年僅13.5萬位新生兒,晚婚晚育成趨勢,臺灣又「生不如死」。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平均每16位新生兒,就有1位是人工生殖寶寶。臺北生殖中心創辦人曾啓瑞表示,政策應成爲生育權的助力而非阻力,臺灣的單身女性、同性伴侶或需代理孕母族羣,礙於法規被迫遠赴海外,付出高額費用纔有機會生育,應儘早開放政策。

國健署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指出,2001至2004每年約有2400到2600位透過人工生殖誕生的新生兒;2021年更增加到9774位,相當於每16位新生兒就有1位是人工生殖寶寶。

曾啓瑞表示,早期試管嬰兒需要透過全身麻醉,利用腹腔鏡進行取卵,困難度與風險相對較高,醫師除了親自取卵,還需擔任胚胎師的角色至實驗室完成所有生殖細胞的前置作業與精卵受精,甚至連胚胎培養液均要自行進行調配。

「但近年試管嬰兒技術躍進。」曾啓瑞說,如今不僅手術時間大幅縮短,取卵過程也僅須透過陰道超音波上的細針進行取卵即可,胚胎培養液與冷凍技術的改良、新型誘導排卵藥物的發明、胚胎縮時攝影培養箱與AI人工智慧的導入,提高胚胎着牀受孕率。

曾啓瑞表示,臺灣人工生殖技術領先多數國家,但法規卻相反地落後,臺灣不僅療程費用較海外國傢俱有優勢,成爲外國夫妻求子首選。以臺北生殖中心爲例,從創立至今,服務了41個國家的難孕夫妻。但受限於臺灣人工生殖法,反而導致許多臺灣的單身女性、同性伴侶或需要代理孕母的族羣,被迫遠赴海外,付出高額醫療費用纔有機會完成生育。

曾啓瑞表示,臺北生殖中心除了不斷投入心力於學術研究與技術研發,更期許臺灣《人工生殖法》能反映社會現況與時俱進,透過制定全面的法律與完善的配套措施,保護各方權益,方能幫助想生、不能生的家庭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