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爲消除推薦制的不公,中國恢復高考,知識分子成功逆天改命

1977年10月中國宣佈恢復高考,考試時間定在12月,備考不足2個月。原因是推薦制和“科舉制”的博弈。

在1977年8月的科教座談會上,當時的國家領導力主廢除那十年特殊時期內的推薦制。

這種制度猶如古代的士族制度,不問才華只問出身。以前是貴族和豪族壟斷讀書的資源,那個特殊時刻是貧下中農,紅色小將壟斷高校,造成資源被浪費,優秀的人才被埋沒。

英雄本該不問出處,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即便如此,恢復過程中一直爭議不斷,最終9月30日教育部才達成一致,呈送恢復高考的報告。

中央早已經等得不耐煩了,立刻批覆同意。

此時已經是1977年的深秋了,那一年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所以實施時間非常緊迫,完全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一方面,國內高校空蕩蕩的,沒有學生培養。大量的知識分子上山下鄉,空有大刀傍身,卻用之種菜殺雞,有多彆扭就有多彆扭。

另一方面,國家開始步入正軌,對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

沒有時間等待來年了,不論是對學生,還是對各大高校而言。

在這種短期內難以協調的情況下,國家把自主權給予了各地,新中國後第一次出現了多地獨立命題考試,且考試時間各省不同。

1977年恢復高考,開考時間在12月,閱卷完成已經是次年1978年了。

因此正規定義是沒有77年級大學生這一說法的,但他們又確實存在,因爲他們的不同尋常。

10年沒有高考,讓知識分子羣體在一瞬間釋放。

同時,考慮到實際情況,各地並沒有做嚴格的年齡限制,許多大齡青年也是老夫聊發少年,爲了改變現狀拼一把。

還有不少地方允許高中未畢業學生參加考試,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這讓1977年高考的考生根本不止10屆。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是中國人刻在骨子裡的儒家文化,而確實是讀書才能改變現狀,高考的恢復讓所有人猶如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豈能不踊躍參加,以爭取這難得的機會。。

人數自然多。有15、6歲稚氣未脫的,有滿臉鬍鬚的,還有一些人已經結婚,孩子都打醬油了,拖家帶口帶着孩子上大學的,夫妻一同考試,師生一個考場,叔侄同臺競技的比比皆是。

他們的年齡差異巨大,超過10歲的比比皆是。這一屆大學生是年齡相差最大的一屆大學生。

1977年高考人數實在太多了,僧多粥少,當時的錄取比例只有4.8%,是有史以來最難考的一次。

考生人數多到根本找不到那麼多的考場,找到了考場也找不到那麼多的監考老師……逼得很多地方在拿到報名清單後,最後採取了預賽加決賽的入圍方式。

高考前先初賽,考一次篩選一次,通過的纔給參加高考的機會。當年由於底子差,考二三十分的大有人在,不用擔心這個分數,那時候關鍵不是你要考多少分,而是排多少名,只要達到多少名之前就能參加高考。

預賽加複賽這一做法在很多省採用,有些地方一直延續到80年代。即便是這樣,最後報名高考的人數也達到了570萬,錄取27萬人,大約錄取率爲4.8%,21個人裡面取1個。

以下是1950-2022全國普通高考錄取人數一覽,你可以查一查你那一年讀大學時的競爭力:

上面數據中,有錄取率超過100%的,那是推薦制度的原因。有立功表現的人,或企業優秀員工,甚至關係好,背景雄厚的都能被推薦進大學;如同現在體育明星和奧運冠軍之類的特招生。

另外還有一個專業名詞“工農兵學員”,他們是從工農兵中選拔的大中專學生,從1970年至1976年,我國共招收六屆工農兵學員約有2300萬人,其中在高等院校就讀的學生又稱爲工農兵大學生94萬人。

今天這裡講的錄取率和入學率是包含了所有專科和本科,以及藝考生等。

如今時過境遷,2021年錄取率90.34%,2022年達92%。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完成了從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的過渡,全民讀大學的時代已經到來。

所以以前叫天之驕子,現在大學生叫天之“焦”子,臨近畢業季焦慮就業啊。

現在我們的人口是大學生就業嫌多,新生兒嫌少,35歲時嫌老,60歲嫌小。矛盾它爹找矛盾,處處矛盾,還怎麼活啊!

特別聲明,這個統計把所有學校,也就是阿貓阿狗都包括進去了,比如藝體生。藝體考於1952年實行,於1965年廢除,於1977年恢復。

實際上,真正的985這種高校考試依舊是自古華山一條路,競爭激烈異常。

由於地域限制,讓有的地方卷的不得了,有的地方則相對容易。

天津、北京、上海的985大學多,且對本省給予照顧,給了當地考生非常多的名額。2022年985錄取線,在天津參加高考的學生,獲得985高校錄取率達到5.81%,是全國平均值的三倍還要多,直接力壓了北京、上海兩個地方直接排在了第一。

綜上所述,天津高考學生是最爲幸福的!我公司有同事在成都工作了十年了,戶口還留在天津,目的就是爲了讓小孩去那邊參加高考。

講到這裡,我突然想到了北京、上海的房產價格,他們是不是故意這麼搞的,故意執行這樣的高考政策傾斜讓外地人都去他們那裡買房,擡高房價,擼外地人羊毛。

如果是真的,那麼這種經濟意識太厲害了。

2022年各省考生985錄取率

現在高考上了分數線,基本上是完全按自願錄取,但在1977年的高考,報了A學校,是大概率被B學校錄取。

1977年高考也是需要填報志願,但和現在的完全不同。現在是完全遵從你的意願,只在你的意願裡面選擇,不管你的分數多少。

這麼做的科學性我理解是防止超常發揮,保證公平,免得你是缺牙巴咬蝨子咬住了,意思是運氣爆棚,押題押中了。這個世界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漢靈帝劉秀天選之子,那樣都能奪位成功,還有什麼不可能呢。

第一年恢復高考,一方面大家可能還沒意識到這點,另外一個方面,在精英教育的指導思想下,決定優先確保一些重點大學的生源,因此不少地方並沒有嚴格按填報志願的順序錄取,而是按分數錄取,對於重點大學給予了照顧。

出現了由於某種原因,沒有報考某重點學校,或甚至不知道有這所重點學校存在的考生,因爲分數高,而被這所重點大學錄取的情況。

所以在1977年高考如果你出現了超常發揮,或者正好溫習到這部分考試內容的考生,那就幸福了。

這種情況還真不少。

1977年剛恢復高考,出題老師臨時拼湊,考題大部分是東拼西湊從過往的考卷上找尋的,依葫蘆畫瓢就換了一件外衣,出現押題押中的不在少數。

畢竟出考題也是一門技術活,現在我國的教委就有一羣高考研究專家每天琢磨怎麼出題考人,玩死你。

1977年說考就考,哪裡去找這種專業人才啊,所以有些時候真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也是高考研究專家劉海峰,當年第一志願是福建師範學院,最後卻被廈門大學歷史系錄取。李總理當年第一志願也不是北大,最後因爲成績優異,被北大截胡。

物以稀爲貴,1977級的第一屆恢復高考後的畢業生,一方面數量少,供不應求,一方面當時的大學分級並不明顯,所以人盡其用。

不像現在就業,大學畢業生不僅要求你的研究生文憑必須是985或211,本科畢業證也必須是985和211,簡直是查三代纔會錄取你,沒辦法啊,人多。

以前沒有高門檻,也就真做到了英雄不問出處。現如今很多優秀的專家、領導當年並非出身於名校,上海交大最傑出的校長張傑院士,本科僅僅是內蒙古大學,除了內蒙古的恐怕沒人聽說過這所學校。

1977年,高考恢復,伴生的是大規模上山下鄉後的回城潮,大量青壯年涌入城市,血氣方剛,又無所事事,自然是不穩定因素。

爲了解決北京回城知青的問題。1978年,北京開始了一次小範圍擴招,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辦了分校,專門招收北京的回城知青。

只能說天子腳下好乘涼啊。

1977年特殊的年份,“怪事”自然特別多,有學生入校是北大,畢業是人大

動盪的十年中,中國人民大學命運多舛,經歷了被撤銷,被並校納入北大。1978年因爲高考的恢復再次“亡者”歸來,人大重新掛牌、建校。

由於錯過了第一年的高考,人大的師生資源從哪裡來,於是出現了“吃了我的給我吐出來,拿了我的給我還回來”,主要是北大,把當年合併的地盤連帶上面的人員退回給人大。

於是出現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的77級學生,入學是北大,在畢業時,成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畢業生,畢業證發的是人大的。

一個本科唸了兩個大學,也只有這批人才有這個歷史和幸事了。出去吹牛都是那麼有噱頭和資本。

上岸第一劍,專斬意中人。

高考的恢復讓許多知識分子改變了命運,從偏僻、苦寒的農村回到了城市,洗淨黃泥,西裝筆挺。

這些命運改變的背後也滿是“可以相濡以沫,卻不能在人生得意之際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的無情與背叛。

很多鯉魚躍龍門,成功高考的人,上岸第一劍,專斬意中人。

我爸的弟弟就是這樣的其中一個。當年知青下鄉,他借宿的那家人對他非常好,已經將他當女婿,他和別人的女兒在家裡早就公開同居,就差辦結婚證了。

高考恢復,他立刻跑去報名併成功上岸,入學後,班上一個女生倒追他,他沒有任何猶豫,讓我爺爺就是他父親出面去通知那邊不用等他了,他不會回去了。

我爺爺氣死了,沒辦法硬着頭皮去了。

等他放假帶着大學裡的女生回來時,我爺爺直接不準進門,把他們轟走了。

我問我爸,爺爺既然要幫他去那邊解除了婚約,爲什麼又不認他的新女朋友呢。

我爸說,因爲他帶回來的女朋友太醜了,醜得你爺爺都不認。

後來我爸問他,你爲什麼選擇這個,他只說了一句,我窮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