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新冠肺炎患者出現心律不整 死亡風險增

亞東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指出,心血管疾病患者本身就是染疫及重症的高危險羣,尤其以男性、年長者風險更高。(圖取自疾病管制署)

心臟是維持生命的重要器官,但當遭受新冠肺炎病毒攻擊時,可能出現心律不整等病症。一項綜合各國臨牀經驗的觀察性研究顯示,約有3.4%到16.7%的新冠肺炎患者,都會出現心律不整,尤其好發於重症患者,導致死亡率上升。

疾病管制署今天舉辦「COVID-19疫苗與心血管疾病臨牀處置研討會」。臺中榮民總醫院電氣生理科主任謝育整表示,新冠肺炎感染可分爲3個進程,第一期是病毒侵入,第二期病毒會傷害肺部,產生低血氧,到了第三期,免疫反應被促發,產生細胞激素風暴;其中在第二、三期都可能出現心律不整,包括心房顫動、心搏過速等,甚至出現心跳停止。

亞東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分享,當新冠肺炎進入體內,可能對直接對心臟血管造成傷害,也可能是因爲嚴重缺氧產生全身性變化,或是供需不平衡造成心血管受傷,也可能是細胞激素風暴造成;在這麼多直接或間接的攻擊下,恐引發心肌受損、心肌梗塞、急性心臟衰竭、血管相關併發症,甚至出現心律不整,死亡風險也隨之上升。

另一方面,心血管疾病患者本身就是染疫及重症的高危險羣。吳彥雯指出,男性、年長者的風險較高;由於年紀越大,心血管老化程度越高,病毒會誘發的免疫反應和年輕族羣不太一樣,一旦感染新冠肺炎,得到重症的機會也較高。

謝育整說明,如需同時治療新冠肺炎和心律不整等心血管疾病,務必注意各項藥物可能出現交互作用,需要謹慎使用。患者如因心血管情況不佳需進行緊急手術,醫護人員皆須配戴N95口罩,並安排在負壓環境進行;由於電燒手術可能使病毒透過氣溶膠方式散出,因此不建議使用於新冠肺炎患者。

「打不到也擔心,打到了又擔心副作用。」近來吳彥雯遇到不少患者詢問,打疫苗會不會發生心肌炎。她表示,目前國際上的臨牀個案多半在打完第2劑mRNA疫苗後,第2到3天出現胸痛症狀,年齡分佈爲12至39歲;年紀越大越不用擔心,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通常年紀較長,打疫苗的好處仍是遠大於風險,且心肌炎多半可以透過治療改善,因此不需要太過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