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大選美臺連動效應浮現

(圖/本報系資料照)

短短3天內,美國總統拜登指派的「跨黨派資深代表團」和川普政府時期的國務卿蓬佩奧先後訪問臺灣。從表面上看,俄烏開戰後,臺灣戰略地位更顯重要,美方朝野當然要對蔡政府多加力挺,但從深層次觀察,華府兩團前後腳來訪,還帶有兩黨甚至兩派人馬爲美國2024大選提前較勁的意味。

蓬佩奧訪臺早有規畫,而拜登所派出的國安人士訪問團則是計劃外的臨時決定。原本外傳蓬佩奧在今年農曆新年後就開啓訪臺之旅,但直到北京冬奧閉幕後一天,蔡政府才宣佈具體時間,並由半官方色彩的遠景基金會邀請,說明蔡政府深知已被北京列入「制裁名單」的蓬佩奧之敏感性,不願正面刺激大陸。

作爲2024美國總統選舉的大熱門,蓬佩奧此次臺北行有深諳中共的餘茂春陪同,相信未來以「美中新冷戰」爲主軸的2024競選政綱已呼之欲出,可以想見臺灣在這份政綱中將被賦予更關鍵的戰略角色。

這也是民進黨政府、綠營政界要全力拉擡蓬佩奧的原因之一。因爲相較於拜登政府仍願意回到一中政策,甚至不時交替使用「不鼓勵、不支持、反對臺獨」等曖昧措詞,蓬佩奧的主張更令民進黨安心,也更有利於民進黨長期執政或選舉屢戰屢勝。

如果是在「歲月靜好」的情境下,拜登可以對蓬佩奧的訪臺行置之不理,但俄烏戰爭爆發後,臺灣社會瀰漫「兩岸打起來美國不會來救」的議論,如果讓蓬佩奧專美於前,短期內會嚴重衝擊拜登政府在美臺關係、乃至印太議題上的話語權,長期來看,則會讓蓬佩奧藉助此次訪臺之旅高調宣示其政見,以爭取參選2024的先機。所以,拜登政府順勢做出決定,搶在蓬佩奧之前派出代表團來訪臺灣。

拜登政府對這個代表團的組成也費盡心思,背後也浮現出華府建制派外交國安體系的中國政策路線之爭。首先,由美軍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帶領的代表團,清一色不具現任公職身分,有意宣示美臺交往仍遵守既有限度;同時,代表團成員來自兩黨,但大多認同傳統建制派的外交路線,即便主張遏制中國,也是站在理性、務實角度思考。這與拜登最新一份國情諮文上「俄羅斯是敵人、中國是對手」的思路一致。

反觀蓬佩奧身後的策士餘茂春,在華府戰略圈屬於「半路出家」人士,加上蓬佩奧任內對臺灣「不再是中國一部分」等表態已逾越美國傳統外交分寸,也說明美國2024大選除了有「川粉復仇之戰」的意味之外,還將出現建制派內部主流與非主流的路線之爭。

巧合的是,臺灣2024總統熱門人選賴清德,也在美方代表團會見場合上喊出「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與蔡總統只談美臺關係、不談兩岸定位的基調迥異。這句話雖然符合民進黨黨綱,卻完全不容於美國一中政策和大陸一中原則,但不排除蓬佩奧可能在這個問題上鬆口。

換言之,美臺2024總統大選的連動效應已經出現,假如選後出現「美蓬臺賴」的格局,那將是兩岸分治70多年來的最大危機。  (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