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世代對談 來看這些千禧年後出生年輕人怎麼說

228事件世代對談。(影/取自公視「青春發言人」臉書專頁)

今天是二二八事件70週年,不過迄今爲止,這一天似乎仍是藍綠惡鬥的議題着力點,仇恨性言論依舊持續地影響着社會。從近來文化部推動中正紀念堂「去蔣化」,到藍綠雙方連日互相攻訐,這些「大人」們皆站在不同的立場去解讀與評論,衆聲喧譁後真相反倒沒有釐清,仇恨卻加劇;而對於年輕一輩的孩童,又是怎麼看待這歷史事件呢?

隨着公民意識擡頭,以尋求新聞中兒少觀點的公視節目「青春發言人」,近來於臉書分享一段《228事件世代對談》的7分鐘短片,邀請不同背景的6對親子、3對祖孫進行228話題的談論,引起網友熱烈討論。

影片對談中,年輕一輩皆問及長者們,「首次接觸到或聽到228事件的時間點。」其中一位父親表示,對於228事件抱持着一種逃避的感覺,不想正面面對它,原因是他並非所謂的加害者,卻要承受其某些祖先所做過的事,使得他的角色有些尷尬。

另外,片中一名爺爺對其孫子說道,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他心裡其實相當害怕;但現在來說,讓大家知道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透過互相諒解應是更好,其認爲大家共同存在與生活在這座島上,能夠合作,纔是最重要的。

不過,整段影片對談中可發現,228事件對於這些千禧年後出生年輕人來說,有着很大的距離感,一名高一生就指出,知道曾經發生過,是時代的悲劇,但感觸真的沒有那麼深,「畢竟它離我年代很遠。」

當談到學校是怎麼教288事件時,一名高二女學生對其父親說道,「就是一個名詞啊。」書本中以條列式的方式去介紹整起事件,考題會出現;但以她而言,其所接觸到外界有關228的訊息,跟課本所描述的,有很大的不同,她用「有溫度的歷史」來形容。

「我們都知道228有受害者,然後受害者是一個羣體。」高二女學生接着表示,但課本的內容缺少溫度,直到實際接觸到相關的人事物時,纔會發現這件事情是真正存在,且讓人非常難過。

最後,被問及關於如何纔不會再發生228事件時,這名高二女學生說道,公民覺醒是最重要的,認爲不要政治冷感,「你的沉默就是允許別人對你使用暴力。」

該段影片曝光後,引起不少迴響,許多網友皆認爲整段影片既公正也沒有批判,且讓關於228的討論有了不同年齡層與面向的論述,或許真正的理性溝通與和解得寄望於這些年輕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