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家上海土著房企,永不服輸

前幾天有外地朋友問豔姐:上海頭部房企那麼多,競爭超激烈,本土的房企有沒有沒落?

豔姐答:完全沒有!我們永不服輸!

如今的上海房地產市場,雖然全國性房企佔據着主導地位,但上海的本土房企同樣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據豔姐不完全統計,如今常活躍在上海房地產市場的上海本土房企起碼有30餘家,他們大致可以分爲三類:

第一類是規模龐大的航母級房企,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他們活躍在全上海,如上海城投、上海城建、上海地產;

第二類是各區的城投公司,如浦開、浦發、金橋、奉發、臨港城投等,他們的地域性非常強,只在自家區域開發項目,幾乎不會跨區發展;

第三類就是堅挺的民營房企,像大華、寶華、佳運等,在上海本土也有不輸於頭部房企的口碑。

據克而瑞2023年全國房企銷售榜TOP200顯示,上海本土房企有9家進入全國TOP100的行列。如果把範圍擴大到TOP200的話,這個數量將多達18家。

數據來源:克而瑞

換句話說,就是上海有超半數的本土房企,在全國是排得上號的。

今天豔姐就跟大家聊聊上海房企。

01

航母級,低調的掃地僧

上海有一些房企,主打的就是一個“我很厲害,但我就不吱聲”。

哪怕是排行榜,他們的排名也不一定很靠前。如果你僅以排行榜的名次去判斷他們的身家實力,就很容易誤判。

上海城投、上海建工、上海地產就是這種很容易被誤解的隱形王者。

上海本土的航母級房企中,上海城投與人們的生活聯繫得最緊密,它的水務管理、路橋建設、環境保護業務,直接決定了居民的生活質量。

正如上海城投官網所說的,“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上海城投也參與了上海一些核心板塊的建設,打造了諸多知名項目。比如新江灣城板塊就是上海城投進行各類公共配套項目的建設推進工作。再比如黃浦露香園、新江灣城加州水郡,都有上海城投的身影。

據2023全國城投公司總資產榜單顯示,上海城投以7663.21億元穩居全國前三。

此外,上海城投在過去一年中,資產負債率控制在53%,實現營業總收入351億元,年度建設項目總投資和營業收入連續兩年突破千億元,資信等級繼續保持AAA級。真的是當之無愧的上海隱形王者。

再來看上海建工,跟上海人民的生活也息息相關。

我們時常開車經過的南浦大橋、盧浦大橋、東海大橋,還有帶孩子去的迪士尼、天文館等,都是上海建工打造的,上海建工也自稱是“基建狂魔”。

但如果你因此誤以爲上海建工是建築商,就大錯特錯了。

上海建工是一家多元化發展的企業,目前一家形成了“五大事業羣+六大新興業務”的完整產業鏈,其業務核心是圍繞房地產產業鏈的上下游進行的。

根據上海建工2023年的年報顯示,去年上海建工新籤合同金額爲4318.13億元,營業收入3047.15億元,這個成績可以在全國房企排行榜中位居TOP5,就問你服不服吧?

上海建工的房地產開發業務主要由其全資子公司建工房產承擔。多年來,建工房產專注於開發中高端住宅和保障性住房,同時也開發寫字樓和廠房。

去年上海建工憑藉4個“海玥”系樓盤,進入了上海房企排名20強,小小證明了一下自己。

不知道是不是取名的問題,豔姐以前就發現很多人不知道上海大學是一所211院校,後來發現類似的事情也出現在上海地產身上,總以爲這是一家普通房企。

上海地產背後的實控人是上海國資委,這個背景有多強多硬,懂的都懂。

現在我們很少在公開的土地市場上看到上海地產的身影,但這不代表大佬退出江湖了, 大佬奮鬥在另一個戰線。

據官方數據,截至2022年7月,上海地產集團共參與實施25個項目,計75幅地塊的舊區改造工作,改造各類舊住房面積147萬平方米,投資總量3790億元,佔全市同期舊改總量的60%。

可以說,上海地產是上海城市更新的扛把子企業。

早在2021年,上海地產集團就牽頭聯合了招商蛇口、中交集團、萬科集團、國壽投資、保利發展、中國太保、中保投資等企業,成立上海城市更新基金,足見上海地產強大的號召力和實力。

上海城投、上海城建、上海地產這三家上海本土房企,就如同掃地僧一樣,平常不顯山不露水,但關鍵時刻能翻雲覆雨,左右行業格局。

02

區域王者,雄霸一方

上海本土房企中,相當大一部分房企,是由各區國資委控股的城投公司。

對各區來說,他們就是親兒子,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則,他們總能拿到一些核心地段的開發權,是讓很多外來房企眼紅不已的地段。

比如靜安,各大房企搶破頭的地方,它大約有2/3的潛在新盤是新靜安集團操盤的,而且拿地不費吹灰之力,就問你酸不酸?

當然,有福利就有責任,所以除了房地產開發以外,他們還會承擔各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公共事業投資、城市更新等工作。

這些區域王者的表現如何呢?

據克而瑞2024年1~3月上海房企全口徑銷售排行榜顯示,浦開集團以76.39億元排名第3,南房集團40.57億元排名第8,徐匯城投33.66億排名第9.

浦開集團今年的勢頭很猛,開年連續2月霸屏上海排行榜,3月也穩在了前三,不容小覷。

浦開集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92年,那時的浦開是浦東的土控公司,後來2016年才正式由原本的土控集團和軌交集團合併成立。

由於前身是土控公司,浦開積累了大量的土儲。有相關資料顯示,截止到2021年8月,浦開擁有62.43平方公里的儲備土地,同時通過整合軌交集團完成了79個軌交項目及30餘項公交設施項目。

毫不誇張地說,浦開是含着金湯匙出生的,他的家底之豐,讓人豔羨。

憑藉天然的優勢和豐富資源,浦開已成爲浦東區域綜合開發和房地產開發的佼佼者。

浦開還有一個兄弟——浦發,他倆經常讓人傻傻分不清。雖然浦發現在沒上榜,但這不代表他沒實力。

截止2023年第三季度,浦發集團的資產總值達2120.77億元。

據浦發集團的官網,截至2020年底,浦開集團累計完成投資額約2300億元,集團公司和所屬企業累計完成融資逾3100億元,集團系統企業(含託管企業)累計完成改制重組1147家次。

如今這麼多年過去了,上面這些數據只會往上漲。

近幾年,浦發主導了浦東不少重要地段的開發建設:

2020年,浦發唐城1平方公里區域的開發建設;2021年,新楊思及中環以北零星地塊公2.72平方公里的區域也由浦發集團開發;2023年,浦發集團又取得浦東金色中環1平方公里的開發權,將打造浦發上城。

憑藉這些項目,浦發登上排行榜前列是早晚的事。

南房集團是這個月新上榜的本土房企,大名鼎鼎的五坊園就出自南房。

南房集團成立於1996年,由黃浦區國資委全資控股,主要承擔黃浦區的舊改、一級開發等工作,因此積累了不少的優質土地資源。

持有高價值的土地資源,南房引鳳築巢,先完成拆遷和一級開發,再與產品力強勁的開發商合作開發和銷售,最大限度地釋放地段價值,是南房獨特的開發模式。

目前,南房已經與華潤開展了深度合作,攜手打造士林華苑二期。

士林華苑位於上海黃浦區老西門,與豫園相鄰,地段含金量本就高,如今再加上華潤產品力的加持,更是讓人期待。

03

民營系,各有悲喜

雖然行業是國央企的天下,但仍有一些民營房企靠實力闖出了一片天。

提到上海本土的民營房企,一定少不了大華集團。

在2023年克而瑞全國房企操盤榜中,大華是唯一一個入圍全國30強的上海民營房企。

豔姐認爲,稱大華爲上海民營房企之光一點都不過分。

大華集團,發家於上海寶山,這裡有大華的第一個項目:大華社區,一個項目規劃面積約3.5平方公里的舊改社區。

之後,大華又在浦東北蔡開發了約3.3平方公里的大華錦繡華城。如今20餘年過去了,大華錦繡華城依然是浦東北蔡的標杆社區。

因此,大華給自己的定位是最早起步、最大規模的中國城市更新運營商之一。

大華跟其他上海房企的不同之處,就是他不固守上海,積極向外走。近幾年,大華在全國多個城市拿地,在廣州、杭州、濟南、大連、無錫等城市擴張,成爲一家全國性的房企。

大華向外走是明智的,民企如今在上海公開市場拿地的難度相當大,大華自己今年就倒在了打分環節。往外走,還能尋找到更多的發展機會,祝福大華今年再創佳績。

上海還有一家民營房企也值得一提,他就是佳運置業。

豔姐忘不了在看房時佳運主動送的捲尺,讓購房者親自測量房子尺寸,用數據去證明自己的產品力。

從這個小事,就可以感受到佳運打造產品的誠意和底氣。

佳運交出來的項目也沒讓人失望:佳運瑞璟灣,容積率1.8的低密度14層小高層社區,無高低配、無連廊,得房率卻 可以做到78%到82%以上,比有連廊的產品高了至少5-6%的得房率。

在佳運身上,豔姐看到了他成爲“品質怪獸”的潛力,期待以後看到更多佳運的作品。

如果大華、佳運是上海民營房企進擊的一面,那復地則是另一面。

復地成立於1994年,是國內很早入局地產行業的企業之一,隸屬於復星集團旗下。曾在2004年成爲第二家在中國香港上市的內陸房企,銷售規模排在全國前十,地產版圖從上海擴張至環渤海經濟圈。

經過行業多輪的洗牌, 復地的江湖地位已經發生了鉅變。據克而瑞房企銷售榜單顯示,復地在2019年時,曾跌出百強,位列第103位。 直到2022年,才重回百強之列。

即便如此,也與曾經全國前十的地位,相去甚遠,讓人唏噓。

不過,大家也不要認爲復地現在過得很慘。

別忘了,復地背後是復星集團,復星的家底是相當厚的,因此即便是到現在,復地的待遇還是停留在地產的黃金年代。

復地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發展停滯不前,如何突破現在的困局,是復地需要去思考的問題,豔姐也期待復地重回輝煌。

結語

如今,大家的目光都投注到招保萬金這些全國性房企身上。

但上海的本土房企,並沒有因此而黯然失色。相反,它們憑藉深厚的本地土地資源和市場經驗,在行業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展現出了不容小覷的市場競爭力。

2023年,上海新房成交額約爲6086億元,據不完全統計,上海本土房企的權益銷售額約爲1608.7億元。

今年一季度剛結束,經過短暫假期的休整,各路開發商摩拳擦掌,上海本土房企今年能否突破去年的成績?我們拭目以待。

主編:張豔

責編:amanda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不爲商業用途,如果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繫

我們建立了“地產人言交流羣8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