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出門遠行|徵集啓動

36Under36 老了嗎?

若以我們在2017年評選出的第一屆爲考,我們推選出了516 位創業者,144 位投資人,其中最年長的入選者們已經43歲了。過去七年,一些人登峰造極,一些人不知所蹤。

7年,足以令我們獲得一批具有觀察意義的創投樣本。但也令我們重新審視:我們到底在尋找怎樣的一羣人。

36氪,最初將36歲作爲一個分界線,或許只是一個數字上的巧合。但從一個人可能創業的20歲,到入選的上限36歲,是足足的16年。這是比移動互聯網在中國都更漫長的時間,也是一個人一生中可能最變化多端的時段。對於創業來說,這幾乎是大半生了。

更何況,代際的更迭與較量是人類的永恆主題。

三年前,當移動列車驟止、機會涌向能源、消費和製造業時,許多人垂頭喪氣:“有請老炮們重回舞臺”。當本輪AI浪潮到來,一些激進人士又放言:這是年輕人的舞臺,這是95後的時代。早期基金們四處捕獵“00後狠人”。但當我們把時間撥回2006年:當時的一份商業雜誌在介紹中國第一批“極客”時,也是何其相似的語調:“年輕多麼可怕!”

用年齡來界定創業者,恐怕是不科學的。這種歸因,既忽略了創業的複雜性,也忽略了一個人的可塑性,更忽略了商業中最重要的多變性。

但在今天,對於我們要尋找的人的畫像,我們卻愈發清晰。不妨信手列舉幾個名字。

楊植麟可能最具此刻的代表性。這位卡內基梅隆大學的人工智能博士,在過去一年,打造了一家至今估值超過25 億美元的AI大模型公司。“我想有一條更激進、更徹底的路徑去打破學術界與工業界的壁壘。”在一次接受採訪時,他如此形容創業。這位32歲的創業者,將一臺白色鋼琴放在辦公室門口,並以Pink Floyd 的“月之暗面”命名了公司。

31 歲的張俊傑卻完全不同。在過去的2023年,他創辦的霸王茶姬無人不知,至今已經擁有近4000家門店。但在17歲之前,他一直在流浪,甚至在18歲前都不認識字。他的投資人曾我們說,張俊傑的自學能力很強,“他對商業模式的理解,對管理的洞察,甚至比我認識的大部分CEO都要好。”

也有浪漫的一派。兩年前,華爲天才少年、B站知名UP主稚暉君,決定離開“菊廠”創業。他在微博上官宣:“接下來我會開啓一段新的事業,去做更有挑戰的事情,不是因爲我們已經有把握把它做好,而是因爲,這件事是我一直以來的熱愛和夢想。”他所創立的智元機器人,最新估值已經達到了70億元。他也是93年生人。

還有旅途中顯見的成長。2021年初,另一位知名UP主、25歲的影視颶風創始人Tim(潘天鴻)爲自己拍下第一個創業記錄,當時他聊到喜歡拍視頻,是因爲“留住空間和時間是神的能力”;到了2023年的第二段創業故事,他討論的是“一家內容公司的生產結構”以及“內容行業的規則”。兩個視頻的開頭他都在問自己:“做一家公司,做一個團隊,會使一個UP主更成功嗎?”

很難說,上述的他們擁有什麼必然的相似。如果一定要有,會包含一條:一種迷人、但又並非確定的想象。這或許與年齡有關,或許無關。

我想在我們找到他們的時候,會做出更精確的描述。

1987年,餘華刊發了他的成名作《十八歲出門遠行》,主人翁是一個初次出行的18歲男孩(本屆Under36最大報名者也出生於1987年)。2024年,餘華再版了這本書。

套用這本書名,提前送給本屆的Under 36們:36歲,依然出門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