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千殷墟甲骨未解謎 史博館出借給中研院研究

▲4千片甲骨中研院史博館攜手解密。(圖/資料照片達志影像美聯社)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世界有15萬片甲骨文,其中歷史博物館有4千片還未被研究,史博館與中研院簽署出借合約,中研院將解開未被發現甲骨文謎。歷史博物館長張譽騰與中央研究院長翁啓惠,27日共同簽署殷墟甲骨文整理研究合作案。

甲骨文在1880年間,陸續在中國大陸各地發現,但當時被當成中藥材使用,一直到1899年才被學者認識到這是具有學術價值的重要文物

中研院史語所在1928年至1937年間在河南安陽殷墟進行15次考古,獲得2萬5000片甲骨。河南省政府也在1929至1930年兩度派當時的河南民族博物院長何日章率隊赴殷墟挖掘,挖出3000多片甲骨,典藏河南省博物館,1949年這批甲骨輾轉隨政府遷臺,成爲史博館典藏品

1972年教育部函令中央圖書館移撥700多片甲骨文到歷史博物館,總計目前史博館典藏有約4000片有字甲骨。但礙於文物歸屬問題,今年才談成出借史博館4000片甲骨給中研院研究的合約,好讓還未曝光的甲骨文秘密,可在這次一一揭開。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李宗焜表示,全世界有15萬片甲骨文,而史博館的4000片當中就發現獨見的甲骨文字「雨各」(上雨下各),是當時的一個地名,李宗焜認爲,這顯現這批甲骨應有許多待解的密碼

未來這項合作案也將建立數位化資料庫,並製作照片、拓片摹本、出版專書、舉辦專題展覽,更積極推動甲骨文申請登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向全世界貢獻保存於臺灣的珍貴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