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外媒科學網站摘要:新療法!在人體淋巴結培育"微型肝臟"

4月3日(星期三)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1、習慣用右手還是左手?可能由胚胎細胞中的蛋白質決定

研究人員分析了超過35萬人的基因數據,探尋影響人們慣用手的線索,並發現這與微管蛋白有關,這種蛋白質是構成細胞內骨架的關鍵成分。

這項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的研究爲之前的發現——遺傳變異與手的慣用性之間的聯繫——提供了進一步證據。

在人類發育的胚胎階段,左右大腦半球的連接方式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天生行爲,如擁抱時身體傾向的方向、咀嚼食物時偏好使用的口側,以及更爲明顯的——我們傾向使用哪隻手作爲主導手。研究顯示,大約10%的人口傾向於使用左手。

由於大多數人對某一隻手有明顯的偏好,發掘與慣用手相關的基因變異,能爲理解大腦左右不對稱性的遺傳根源提供重要線索。

2、“微型肝臟”或在人體淋巴結中培育成功

一項實驗性療法若獲成功,有望在人體內培育出一個附加的“微型肝臟”。這一技術由生物技術公司LyGenesis開發,爲肝功能衰竭但未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開啓了新的臨牀試驗。

該技術採用了一種非傳統的方法:研究人員將健康的肝細胞從捐贈者那裡取出,注射到患者上腹部的淋巴結中。他們希望,這些細胞將在數月內增殖並佔據淋巴結,形成能夠履行衰竭肝臟血液過濾功能的新結構。

“這是一個極其大膽且令人難以置信的創新思路,”一位肝臟再生專家評論道。

LyGenesisCEO稱,患者於3月25日接受手術,目前恢復情況良好,已被允許出院。但醫生將需要密切監視患者是否出現感染,因爲患者需要服用免疫抑制藥物,以防其身體排斥掉捐贈的細胞。

《科學》網站(www.science.org)

專家稱人口轉折點或於2030年提前到來

專家們預測,人口更替水平的到來可能比預期更早,最快可能在2030年。

長期以來,人口學家預測世界人口將在未來幾十年內跌破維持代際更替的臨界點。然而,《柳葉刀》(The Lancet)雜誌上個月發佈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這一臨界點可能遠比預期更接近:可能最早在2030年到來。目前許多國家的生育率下降速度超出了預期。

人口統計學家通常將此現象歸因於生育年齡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收入增長以及避孕措施普及等因素。但之前的預測認爲,世界人口達到更替水平的關鍵時刻還需更長時間。例如,聯合國人口司在2022年的報告中,預計這一轉折點將出現在2056年。今年早些時候,致力於人口動態研究的維特根斯坦人口與全球人力資本中心(Wittgenstein Centre for demographic and Global Human Capital)預測該時點爲2040年。

然而,這項新研究的共同作者認爲,他們的預測可能還偏於保守。他指出:“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生育率的下降速度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如果這一進程比預想的更快,我不會感到意外。”

儘管生育率低於更替水平,這並不意味着全球人口會立刻開始下降。全球死亡率超過出生率可能還需大約30年,大約相當於新一代人開始生育的時間。

《科學時報》網站(www.sciencetimes.com)

1、AI代理的介入,未來工作周或縮短至3天

隨着人工智能(AI)技術的不斷髮展和應用,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探索與人工智能代理(AI Agent)或合成員工(Synthetic Employees)的合作,以提升工作效率。這一趨勢預示着未來的企業運營模式可能會發生變化。近幾個月,有公司宣佈他們正在研發人工智能代理,亦即“合成員工”,這些由計算機設備和程序組成的代理,涵蓋了可編程機器人等。

這類數字勞動力可能會徹底改變我們對傳統工作場所的認識——它們能夠處理電子郵件回覆、發票整理、客戶服務諮詢以及日程管理等工作,有望替代現有的行政職員或成本高昂的第三方技術服務。

人工智能領域的企業認爲,這些合成員工能夠極大提升生產效率,並可能導致未來每週工作縮短至只需三天。他們還預測,在不遠的將來,合成員工將在法律、投資、營銷等多個行業承擔起行政和研究職責。

2、NASA計劃在日全食期間發射火箭,探索對地球大氣層的影響

美國宇航局(NASA)計劃在4月8日日全食穿越北美期間發射火箭,探索日食對地球大氣層,尤其是電離層的影響。該機構將發射三枚火箭,作爲“日食路徑周圍大氣擾動(APEP,Atmospheric Perturbationsaround Eclipse Path)”任務的一部分。

日全食導致從白天到夜晚的快速過渡,已知會對溫度和動物行爲產生影響。然而,其對電離層效應的瞭解還很有限。

通常情況下,太陽的紫外線輻射會使原子電離,導致上層大氣中電荷粒子增加。當黃昏降臨時,這些離子會重新結合成中性原子,使得上層大氣層變薄,直到黎明時分循環再開始。但是,短暫的黑暗時刻對電離層的具體影響尚不清楚。

爲了揭示這些現象,NASA計劃在4月8日日食前、中、後分別發射三枚火箭。作爲APEP任務的一部分,這些火箭將裝載科學儀器,收集數據以研究日食如何影響電離層。

通過研究電離層對日食的反應,科學家們希望獲得對這些擾動背後機理的深入理解,並增強預測及緩解太陽對通信系統影響的能力。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蓄電池使用的鋰材料純度越高越好嗎?研究發現少量雜質不會影響性能

韓國浦項科技大學(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的研究團隊發現,鋰材料中的少量雜質並不會影響蓄電池的性能,反而可能提高生產效率和延長電池壽命。

傳統觀念認爲鋰材料中的雜質會對蓄電池性能產生不利影響,因此鋰材料的生產目標是確保至少99.5%的純度。然而,這項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見解。

研究團隊發現在鋰原料中加入約1%的鎂雜質不僅沒有降低電池性能,反而在提升生產效率和延長電池壽命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實驗結果顯示,採用較低純度的鋰材料,而不是徹底去除其中的雜質,有助於顯著降低生產成本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可減少高達19.4%和9.0%。

該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爲降低生產成本和環境影響提供了新的途徑。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衰老可能與特定基因無關,而更多與基因的長度相關

衰老過程可能不是由特定的“衰老基因”直接導致的,而是與基因的長度相關聯。《遺傳學趨勢》雜誌(journalTrends in Genetics)近期發表的評論文章中,研究人員提出,衰老相關的許多變化可能源於長基因表達量的減少。

從蠕蟲到人類,跨越不同物種,以及在各類人類細胞和組織中,甚至在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體內,都觀察到長基因的表達隨着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小鼠實驗顯示,已知的抗衰老因素,如飲食限制,可以減緩這一過程。

該研究由來自西班牙、荷蘭、德國和美國的四個研究組合作完成,他們各自採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相同的結論。

其中一位作者指出,長時間以來,衰老研究主要關注特定的與衰老相關的基因,但他們的研究表明,衰老更可能是一種與基因長度相關的隨機物理現象,而非涉及特定基因及其功能的直接結果。

2、MIT研究人員開發出將二氧化碳轉化爲一氧化碳的革命性技術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化學工程師們最近研發出一種高效將二氧化碳轉化爲一氧化碳的方法。一氧化碳是製造乙醇等有用化合物的化學前體。這一過程若被應用於工業,有望幫助減少發電站等源頭排放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氣中的溫室氣體量。

要將二氧化碳轉化爲有用的產品,首先需要將其轉化爲一氧化碳。傳統的電化學方法雖可實現這一轉化,但所需的能量成本高昂,成爲一大障礙。爲了降低這一過程的成本,研究人員探索了一種新方法:使用電催化劑。這種催化劑能夠加速化學反應,降低所需能量,通過DNA鏈將其固定在電極表面。這樣的安排讓反應物更加集中,與其在溶液中自由漂浮相比,反應效率大大提高。

3、看不見的攻擊:新冠病毒如何秘密地破壞心臟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的研究發現,新冠病毒能在不直接侵犯心臟組織的前提下對心臟造成損害。這項研究發表在《循環》(Circulation)雜誌,重點觀察了新冠病毒相關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患者的心臟損傷情況。研究人員指出,這一現象不僅限於心臟,也可能適用於其他器官和病毒。

科學家已知新冠肺炎會增加患心臟病、中風和長期新冠後遺症的風險。過去的成像研究表明,超過一半的新冠患者會出現心臟炎症或損傷跡象。但科學界一直不清楚這些損害是由病毒直接侵犯心臟組織還是由身體對病毒反應產生的全身性炎症引起。

研究團隊表示:“這項研究顯示,新冠感染後,免疫系統可以通過引起全身嚴重炎症而間接損害其他器官,除了病毒直接對肺部的影響。這一發現也具有廣泛意義,表明任何重大感染都可能對全身產生影響。”(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