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政治局會議: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本報記者 譚志娟 北京報道

據新華社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開會議,決定今年7月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此次會議出現了一些新提法引發市場關注,例如“堅持乘勢而上,避免前緊後鬆”“靠前發力有效落實已經確定的宏觀政策”“及早發行並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靈活運用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工具”“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統籌研究消化存量房產和優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確保債務高風險省份和市縣既真正壓降債務、又能穩定發展”等。

就此,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恆表示,歷年的4月政治局會議非常重要,會議將根據開年以來的經濟表現,決定是延續還是調整之前的政策基調及具體舉措。從歷年4月政治局會議來看,總體上延續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兩會的政策主線。

在羅志恆看來,4月30日的政治局會議肯定了開年以來的經濟表現,認爲積極因素增多、實現良好開局,但仍然保持了積極的政策基調,並未因一季度經濟數據“開門紅”而出現政策轉向。

堅持乘勢而上,避免前緊後鬆

會議強調,要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兩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乘勢而上,避免前緊後鬆,切實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就此,羅志恆對記者表示:“本次會議中的‘乘勢而上,避免前緊後鬆’是全新提法,意味着仍將繼續保持甚至進一步加大政策力度,直至經濟發展步入正軌,實現內生性增長。”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爲,從過往幾年的經濟運行情況來看,一季度通常都能實現良好開局,但二季度會出現慣性走弱,其中,政策後繼乏力是重要原因。所以此次會議要求政策要“乘勢而上”,不要“前緊後鬆”,“要靠前發力有效落實已經確定的宏觀政策”,並且“要做好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加強預期管理”。

溫彬還表示:“這預示着隨後的宏觀政策將會保持一定的力度和節奏,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爲即將於7月召開的三中全會營造良好氛圍。”

靠前發力有效落實已經確定的宏觀政策

在宏觀政策上,會議指出,要靠前發力有效落實已經確定的宏觀政策,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及早發行並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加快專項債發行使用進度,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確保基層“三保”按時足額支出。要靈活運用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工具,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要做好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加強預期管理。

在貨幣政策方面,對於會議提出的“要靈活運用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工具,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溫彬表示,“預計二季度寬鬆加碼必要性不足,除了經濟延續恢復態勢之外,降息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商業銀行利差收窄以及美國降息時點延後的雙重掣肘,但不排除通過降準配合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

在溫彬看來,預計貨幣政策着力點將繼續放在“精準有效”上,用好新設立的5000億元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支持中小科技企業和重點領域數字化、智能化、高端化升級改造。充分發揮再貸款、再貼現、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等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民營和中小微企業貸款投放,降低融資成本。

在財政政策方面,會議提出“要及早發行並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加快專項債發行使用進度,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確保基層‘三保’按時足額支出”。

溫彬認爲,從一季度情況來看,去年增發的1萬億元國債仍是主角,2月底前資金已全部下達地方,並要求於6月底前使用完畢,這也是基建好於預期的重要支撐。與此同時,超長期國債尚未啓動發行,專項債發行進度也慢於往年。

由此溫彬指出,在此次政治局會議部署之後,預計超長期特別國債二季度將會啓動發行,新增專項債使用進度也會加快,但重心或後移至三季度,形成資金滾動接續的局面,避免集中供給給資金面造成較大壓力,推升政府債券融資成本。財政部此前也表示將加強中央和地方資金、存量和增量資金統籌,與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形成合力,提高資金整體效能。

東方金誠認爲,二季度超長期特別國債將會開閘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量也會顯著加大。這將爲基建投資提供充足的資金,也意味着短期內基建投資增速將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

東方金誠還進一步稱,今年財政政策定調“適度加力”,接下來財政支出強度將進一步加大,中央財政也會加快對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確保地方政府“三保”支出不因土地出讓收入下降而受到影響。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會議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佈局,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佈局建設未來產業,運用先進技術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要積極發展風險投資,壯大耐心資本。

羅志恆認爲,會議特別強調了“因地制宜”,點明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應有之義。未來,圍繞新質生產力,平衡戰興產業、未來產業、傳統產業的關係,成爲產業發展的關鍵。

在羅志恆看來,第一,強調發展過程要“因地制宜”,也點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可或缺。第二,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政策體系將加速完善。

“今年以來,沿着低空經濟、數字經濟等《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的發展方向,各類產業政策密集出臺,相關產業發展空間廣闊,相關賽道投資機會增加。例如,低空空域放開並完成劃分,使得產業發展有法可依,賽迪顧問預測到2026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羅志恆補充說。

東吳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陶川也表示,在此次政治局會議上,“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路徑發生了兩個邊際變化:一是各省“因地制宜”齊發展,二是首次提出“積極發展風險投資,壯大耐心資本”,這背後離不開資本市場的大發展,後續在相關方面應該還會繼續大力推進。

(編輯:郝成 審覈:張榮旺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