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所大學輔導15所國中小 打造偏鄉創新教育模式

宜蘭縣嶽明國小設計低年級課程,由繪本閱讀引起學童對蟹寄居的關注,再導入相關知識。(教育部提供/林志成臺北傳真)

爲使偏鄉學校實踐永續發展目標,教育部國教署從108學年起推動「國民中小學結合社區永續發展輔導專案計劃」,由6所大學協助15所偏鄉國中小學將永續發展概念融入學校課程,連結在地社區攜手創生,打造偏鄉創新教育模式。

SDG是聯合國在2015年提出的「2030永續發展目標」。教育部表示,這項計劃以SDG 4「有品質的教育」爲核心目標,配合SDG 3「健康與福祉」、SDG 8「工作尊嚴與經濟發展」及SDG 12「負責任的生產與消費」等目標,融入學校校本課程及校務行政,並於課堂教學和社區參訪協作中實踐。

參與計劃的6所大學分別是臺師大、臺中科大、東海、靜宜、暨南及屏東大學等6所大學,透過輔導共學機制,協助國中小學發展永續概念課程,包括:原民文化與生態智慧傳承、社區微型地方創生、人與土地關係及學校社會責任等與SDGs串連的教育創新與實踐。

以新竹縣峨眉國中爲例,峨眉國中位於峨眉鄉以農業爲主要經濟產業,自108年開始參與「國民中小學結合社區永續發展計劃」,以地方產業爲基礎,透過食藝課程、職業創客供需課程、茶師培訓等,讓學生實際參與實作發揮創作力,同時也積極與當地大隘三鄉(寶山、北埔、峨嵋)的學校交流與分享課程,以建立學生自我認同與價值感。

而宜蘭縣嶽明國小以SDG 14開發「寄居蟹找新家」校本課程,透過繪本引起學生學習動機,並藉由田野調查及文學創作,讓其感同身受海洋生物的生存困境,引導參與環境保護議題。

教育部表示,這項計劃輔導團隊與15所國中小學透過課程深化發展,啓動學校、社區與企業間的協作關係,透過與社區攜手,建立教室以外的生活實驗室,以增加學生的學習力、培養獨立自主的應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