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歲的張藝謀,又進化了

從文藝片,到犯罪、諜戰、戰爭、懸疑、喜劇……幾乎每年,張藝謀都有一部新作品面世,題材各異、風格多元。

從影四十年,他一直沒有停止開拓自己的邊界。

近期上映的《第二十條》更是張藝謀的一次新挑戰。電影故事的內核真實沉重,在探討正當防衛的背後,追問何爲法理和正義。但在現實內核中,張藝謀注入了喜劇的元素,讓影片“笑中有淚”,更能走進人心。

這位第五代導演,似乎總能以驚人的創作能量在影像世界中自我進化,永遠貼近時代的趨勢和大衆的情緒。

以至於很少有人注意到,今年,他已經74歲了。

玩影像的人

當被問起最喜歡的外國導演時,年輕的張藝謀不暇思索地回答:斯皮爾伯格。

這個答案在第五代導演對深沉的偏愛中,多少顯得有點格格不入。但比起悲壯或嚴肅,張藝謀更欣賞的是天真和童心:“拍電影撒開了整,把全世界的觀衆弄得神魂顛倒,這就是本事!”

與人們心中那個嚴肅的形象不同,張藝謀其實也一直在影像世界裡“撒開了玩”。

早在2009年,張藝謀就率先嚐試使用了數字攝像。而在2011年上映的《金陵十三釵》中,他更是用數字攝像機拍攝了近一半的畫面。

在中國導演裡,張藝謀稱得上是數字攝像的第一人。這樣的嘗試頗爲大膽,要知道在那個時代,即便是在最前沿的好萊塢,電影拍攝的主流都仍然是膠片。

時間來到2014年,當IMAX還是動作大片的代名詞時,張藝謀選擇全程使用4k技術拍攝文藝電影《歸來》,並最終以IMAX版本放映。這種獨具一格的“玩心”背後,是他想要用高清晰度畫質充分體現演員表演層次的堅持。

《歸來》裡有這樣一個場景:陳道明飾演的陸焉識,從千里之外的勞改農場逃跑回家,輕輕地敲響了家門。

屋裡的燈亮着,門卻遲遲未開。

鞏俐飾演的婉瑜,猜到了門外是十幾年杳無音訊的丈夫,但只能強忍內心波瀾不開門,因爲必須與丈夫劃清界限,否則女兒前途不保。

這場戲在一個雨夜昏暗的樓道里,超高清的畫質,清晰地捕捉到了演員眼中閃爍的淚花。

這樣的一個個瞬間,讓觀衆更能體會角色的細微情緒,彷彿身臨其境。

到了拍攝《一秒鐘》時,張藝謀用技術進行了一場更大膽、更細膩的實驗。

這部影片需要拍攝大量電影放映的場景。美術和攝影出身的張藝謀,對光線的明暗變化和畫面的真實質感尤其敏感。他仔細觀察過,儘管放映時的環境總是很暗,但銀幕光線的投射其實有很多細微的明暗變化,一般攝影機的感光度根本無法正常記錄。

爲了還原這樣細微的光線變化,致敬那個膠片時代,張藝謀決定,使用少有人選擇的高感光攝影機,不做任何額外的打光,呈現更真實、更細膩的放映場景。

最終在《一秒鐘》裡,一個個放映機亮起的瞬間,讓很多影迷回憶起了自己第一次走進影院的感動。

不侷限於電影,凡是和視覺影像相關的技術創新,張藝謀都想“玩”一下。

2008年的奧運會開幕式上,張藝謀就使用了3D、大型地面LED等技術。但在最初策劃時,很多人並不同意這個想法,因爲這項技術很有風險,踩踏、下雨等原因都有可能導致地面大型LED的黑屏。

但張藝謀始終很堅定:“這樣做的機會世界上只有一次,以後別人很難再往這個方向走。”

經歷了六個月、兩千多次測試,最終在他的導演下,一副山水畫軸拉開了整個奧運會開幕式的帷幕,驚豔了全世界。

十四年後,擔任冬奧開閉幕式總導演時,年逾七十的張藝謀依然站在“面向未來”的技術潮頭。人工智能、5G、AR、裸眼3D等技術被廣泛運用在開閉幕式的各個環節,技術和美學的獨特結合,空靈、浪漫、現代感十足。

在冬奧會的創意會上,他對團隊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上網去看”。

這位已經在國際上收穫了八個終身成就獎的導演,如今正以高強度網上衝浪的方式關注時代的脈搏。

在工作到半夜回家後的三個小時裡,張藝謀總會如飢似渴地在互聯網上高速攝入信息,直到凌晨四五點纔會去休息。除了電影,當下國際上的時政要聞,或是科技界出現的突破性進展,亦或是年輕人喜歡的短視頻、綜藝和流行語,他都會一一瀏覽。

他始終渴望“看到不加掩飾的大衆心理,看到大衆喜歡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在某次電影宣傳的現場,有人問張藝謀:“yyds,您知道是啥意思嗎?”

他迅速地拿起話筒:“永遠的神。”

跟上時代,顛覆自己

從影四十年,張藝謀以一年一部甚至幾部的高產,在每個時代都交出了深入人心的標誌性作品。

90年代,他執導了諸多現實主義的故事,包括《秋菊打官司》《一個也不能少》;邁入新世紀,他率先涉足商業電影領域,導演了《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戴黃金甲》;當主旋律電影成爲風潮後,他拍了《懸崖之上》《狙擊手》;當喜劇片不斷刷新票房紀錄時,他拍出了有笑有淚的《第二十條》。

一部部題材各異的電影,持續不斷地收穫着年輕觀衆的共鳴。這樣的成功,並非僅僅因爲那些他懷着對新潮技術的玩心打造出的精妙畫面。

在張藝謀的眼中,拍電影,最重要的是“在錯綜複雜的故事中展現人與人的關係和情感”。

所以他擁抱新技術,卻也從未因一味求新而捨棄對人心的感知。藝術與科技、互聯網的結合,在他看來,最終應當是爲了“在表達情感方面有更大的發揮”。

這種對感知人心一以貫之的追求,讓他的電影主題與時俱進,永遠貼近時代的情緒和最真實的感動。

於是在他的作品中,那些極具顛覆性的畫面和色彩,總是服務於人心。

如在他的成名作《紅高粱》裡,就充斥着大膽而富有衝擊力的紅色。而每一種紅色,都有不同層次的豐富內涵。

火光映照的酒坊,是村民蓬勃的生命力;九兒鮮紅的大棉襖和披散的紅蓋頭,是她內心的慾望和不屈的精神;隨着日軍的踏入,鮮紅成爲鮮血和生命的象徵,電影畫面中的紅色多了一份悲憤交融的家國情懷。

而在電影《山楂樹之戀》,張藝謀則拋棄了高飽和度的紅色。

因爲在張藝謀看來,這是一個特殊年代裡“最乾淨的愛情故事”,所以他特意用了非常淡的色彩,“回到樸素中去拍,不顯山不露水地回到原始狀態中”。

故事尾聲,靜秋最終穿上了老三爲她親手製作的那件山楂紅的衣服。她來到老三病的牀前說:“我特意穿着它來看你。”

只有在這一刻,故事中才涌現出一抹鮮紅。

到了《影》,張藝謀徹底化繁爲簡,走以灰暗色調爲主的水墨風。

但張藝謀心目中,水墨風並非只有黑白兩色,而是應當具備“看黑白灰深淺”的豐富層次。在《影》的後期調色階段,張藝謀更是堅持要求保留人物的膚色和血液顏色。

膚色映照外貌,血色流露內心,這些都是人爲賦予的色彩。黑白兩色的混沌世界中,心機和僞裝,都無法掩蓋原有的膚色。

爲了映照出層次豐富的人性真實,張藝謀徹底拋棄了自己標誌性的衝擊力色彩,最終實現了對自己的顛覆和突破。

從影路上,張藝謀始終是一個追求時代影像、不斷顛覆自己的探索者。他總能緊跟時代的浪潮,洞察時代的風尚,巧妙地捕捉時代的人心。

“人心是被時代影響的,人的眼睛也是被他在這個時代看到的東西養成的。”而在當下,幾乎人人都會用手機拍攝和分享生活。

爲了擁抱這個移動影像的時代,也爲了實現自我的新進化,張藝謀應邀在小米14 Ultra 手機的研發過程中擔任影像首席顧問。

在探索時代影像的道路上,張藝謀之所以選擇了小米作爲自己的同行者,是基於雙方深深的共鳴。

無論時代審美如何變遷,“體會人心、把握人心、瞭解人心、感知人心”則是他永恆執着的主題。這正與小米影像“超越人眼,感知人心”的理念不謀而合。

74歲的他,這一回開始嘗試將自己對影像的理解裝進手機。

“好看一點點”的背後

“接地氣”,這是在研討的過程中,小米產品團隊對張藝謀的第一印象。

他把自己“面向大衆”的創作理念,同樣帶入了與小米的研討裡。

在調校色彩時,張藝謀同樣顛覆了自己風格化的高飽和色彩,“豔麗是在過去。那個時代已經過去……現在還是要⾃然和諧……剋制一點,要有層次有過渡。”

張藝謀的接地氣,不僅僅體現在對大衆審美的感知。他也總會用最質樸的語言,傳達自己對影像最深刻的理解。

數輪交流間,“層次”在他口中多次出現。

美術和攝影出身的張藝謀,對遠近、光影、色彩和感受情緒上的層次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而這恰恰是影像中,一般人難以留意,卻又會一眼覺得好看的關鍵。

在調校人像時,他就多次強調了環境和氛圍對增強層次感而言的重要性。人像和環境之間需要有自然的過渡,他舉了畫素描的例子:只有把功夫下到最難呈現的過渡上,纔是好看的。

這就是“電影級的層次感”。

張藝謀對“層次”的強調,啓發了小米影像團隊開創性地處理了人像和背景的影像風格。

小米14 Ultra用算法對人與景進行自然融合的同步處理,爲人像增加環境光反饋,又使影像的前中後景過渡如電影鏡頭般呈現出漸進感。

而層次需要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既要比現實有所提升,又不應當過分修飾、豔麗。用張藝謀的話來說,標準就是“比生活中好看一點點,不是很誇張,隱隱的提升”。

“一點點”,看似簡單,但其中度的把握、層次的表達,恰恰是影像裡最難、標準最高的。

在這隱隱的提升之所以最終能夠實現,離不開小米三年探索沉澱下的影像產品力的支撐。

例如在處理人像主體部分時,小米影像團隊在張藝謀的啓發下,對多個參數、版本進行了權衡與調試,最終達到了雙方都認可的平衡點:拍出來的人像,在保留痣和酒窩等特徵的基礎上,去掉一些小瑕疵,但不會過度磨皮,喪失真實感。

最終,“真實有層次”的實現,以小米和與張藝謀的共同研討作爲審美引領;以小米更頂級的徠卡光學鏡頭系統、全球首個 AI 大模型計算攝影平臺作爲技術基石,最終呈現出小米14Ultra這樣一部大師之作。

採用了頂級Summilux光學系統的“大師人像”,既有大師審美的賦能,又有人像大模型算法調校,在手機攝影領域實現了“電影級層次感”,每一剎那都充滿真實的感染力。

“大師開拍”功能,則讓小米14Ultra拍攝的動態視頻也具備了“一眼電影感”的特徵,呈現出準確和剋制的色彩,以及高動態的真實影調。

普通用戶無需深入瞭解複雜的參數原理,就能感受到專業影像的樂趣和效果,輕鬆捕捉轉瞬即逝的感動時刻。這部灌注了“超越人眼,感知人心”理念的大師之作,將在萬千用戶的手中最終完成。

正如張藝謀所說的那樣,光學影像已經不是完全的技術層面的東西,人心是永遠的標準。

年逾古稀的他曾經預言:“未來50年,我們會步入一個影像時代。”

儘管未來影像時代的具體形態,將會被日新月異的技術不斷刷新,但那些追求與時俱進、感知人心的影像探索者,將永遠站在時代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