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婦腦動脈瘤破裂 急送複合式手術室治療救一命

新竹臺大分院徐秋豪醫師(左)及神經外科複合式手術室團隊。(新竹臺大分院提供/羅浚濱新竹傳真)

新竹縣70歲林姓婦人因劇烈頭痛及嘔吐情形,緊急送到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及血管檢查發現是「腦動脈瘤」,安排至「複合式手術室」進行開顱及血管攝影手術,術後恢復良好,沒有出現新的神經症狀,並於1周後順利出院。

神經外科醫師徐秋豪表示,腦部血管攝影檢查顯示,病人左側後交通動脈瘤破裂,合併瀰漫性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和大多數人從基底動脈分枝而來不同,手術過程若傷到後交通動脈,可能造成嚴重腦幹缺血後遺症,增加手術的困難度及風險,經與家屬說明後安排病人至複合式手術室,進行開顱及血管攝影手術。

徐秋豪解釋「腦動脈瘤」是某處較爲脆弱的腦血管壁,在長時間血液衝擊之下逐漸膨大,而形成瘤狀物,通常發生的位置是在血管分枝處,多發生於40至70歲,而50歲以上的女性發生率較男性略高。

徐秋豪說,這樣的「瘤」平常大多沒有任何症狀,但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因爲愈脹愈大或是血液衝擊力量太強而破裂,導致大量的蜘蛛網膜下腔出血。

動脈瘤破裂導致的出血典型症狀是,突發的爆炸性頭痛,常常會合並頸部僵直、噁心或嘔吐,嚴重的話則會意識改變,常因各種併發症如急性水腦症、嚴重腦部發炎反應、血管痙攣等導致後遺症,這類型腦出血死亡率極高。

徐秋豪指治療腦動脈瘤主要分爲「開顱動脈瘤夾閉」及「動脈瘤栓塞」兩種,無論哪一種治療方式,都建議出血發生後要儘快接受治療,因爲破裂過後的動脈瘤相當的不穩定,隨時有可能會再次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能高達6成以上。

複合式手術室可透過先進的血管攝影系統,在開顱手術中能夠同時進行血管攝影,幫助執刀醫師在進行動脈瘤手術時,可立即檢視動脈瘤是否完整夾除,亦可確認手術過程是否有影響到正常血管。

醫師也能在手術過程中依病人情況於單次手術中調整修正,病人不需要特別運送到其他檢查室或是反覆進出手術室,不僅大幅度提升治療的準確度及安全性,也提高整體醫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