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年前的查海遺址:非同一般的發現與意義|訪古

文博時空 作者 翟德芳我的東北訪古之行,最後一站本來預定的是遼寧阜新的查海遺址,但不巧的是,轉到查海的那一天正好是星期一,是全國博物館的休息日,而我又着急趕回北京,所以就沒有訪成。幸運的是,我回到北京不久,就收到了曾擔任遼寧省考古研究所所長的田立坤學兄給我寄來的皇皇三大冊《查海: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發掘報告》。有了這麼豐富的材料,我決定還是寫一寫查海。這一篇就算是“紙上訪古”吧,說清楚紅山文化的來源,也算是爲我的東北訪古畫了句號。

查海的發掘與發現

查海遺址位於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沙拉鎮北查海村西南約 2.5 千米的向陽臺地上,1982 年文物普查期間發現。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 1986—1994 年對之進行了 7 次考古發掘,已發掘面積 7800 餘平方米,發現的遺蹟包括房址、室內室外窖穴、居室墓、中心墓葬和龍形堆石等;出土完整和可修復陶器 1177 件、石器 2411 件、玉器 44 件,以及大量的陶器殘片等。經碳十四測定並加樹輪校正,遺址年代距今約 8000-7000 年,是我國北方西遼河流域發現年代較早、保存完整、文化內涵豐富的一處新石器時代古人類聚落遺址。

查海遺址鳥瞰

遺址的 55 座房址佈局密集,排列有序,依據建築方法和佈局分析,這是一處精心規劃、長年形成的早期部落居住地。其中早期的房址集中在北部,以後由北向南分佈,同期房址成行排列,並有中心廣場和壕溝。

房址分爲大、中、小 3 種類型。大型房址僅1座,面積約 120 平方米,中型房址面積 40-60 平方米,小型房址面積 15-20 平方米。大型房址處於聚落中央,房內只有少量的生活用器,推測這一大型房址可能是查海居民的聚會場所。由此分析,查海聚落已進入了成熟的、尊卑有序的氏族社會。人們通過這一較大的議事場所研究、決策氏族裡的重大事項,甚至是氏族的一切。

查海遺址的房址

幾乎所有的房址都是方形圓角,房址的居住面下凹、鑿入基岩。在那個沒有金屬生產工具的時代,這種鑿巖爲穴的方法是有很大難度的。當時人們建房時,是在房址中間設 1 至 2 個竈址,四周分佈有序的柱洞,這是查海遺址房址建築獨有的特徵。查海遺址的房址多無門道設置,爲防禦寒冷、抵禦野獸和外敵,建築形式都是屋頂開門。有的房址在南面東端向外突出,推測爲出入口。

查海房屋的復原圖

查海遺址沒有發現單獨的墓地,但在遺址內發現多座墓葬,包括居室葬和居址葬兩類,居址葬均位於龍形堆石下方,應同祭祀活動有關;居室葬則是埋在房址的居住面之下,這是一種很有意思的現象。

該遺址出土的陶器大型器皆是粗砂陶,少數小型器見有細砂陶。陶色爲紅褐和灰褐兩大類,均手製,多爲泥條盤接和泥餅套接,少數爲捏塑。器形以各類直腹或斜腹的筒形罐爲主,其他的有鉢、杯、紡輪。紋飾主要爲附加堆紋和壓印的“之”字紋與幾何紋。

壓印之字紋的筒形罐

出土的石器有鏟形石器、斧、鑿、刀、磨盤磨棒、研磨器、溝槽器、石球等。製作方法有打製、磨製、琢制和使用自然石塊幾種。其中的雙孔盤狀鏟形石器很有特色。

查海遺址出土的磨盤與磨棒

查海遺址出土的雙孔石鏟

查海遺址出土的溝槽器

查海的龍與玉

查海遺址最爲重要的發現,是龍的形象和玉器。

在查海的聚落中心、大型房址的西南方,用紅褐色玄武岩石塊擺塑了一條長 19.7 米、寬 1.8米-2 米的巨型龍形堆石。其龍頭、龍頸、龍體、龍鱗、龍爪、龍尾等擺放分明,龍頭向西南,龍尾向東北,昂首張口,體如彎弓,尾向後甩,有如正在騰雲駕霧。龍的前半部身體寬大,下方用石塊堆砌出像足又像雲霧的襯托物;由頭自身體向尾部逐漸變薄、變少,尾部更加鬆散細小且上翹,似雲中若隱若現。用於擺塑龍形的石塊大小相若,排列有序,龍頭、龍身的石塊堆砌得比較厚密,龍尾則比較鬆散,遠遠看去,紅褐色的石塊有如龍體鱗片,十分威武。就目前的發現看,這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年代最早、體量最大的龍,可以稱其爲 “中華第一龍”。

查海遺址的石堆龍

查海石堆龍在聚落中的位置

除此之外,考古人員在查海遺址還發現了類龍紋陶片兩件,皆爲夾砂紅褐陶貼塑泥條,飾窩點紋爲鱗。這兩件龍紋陶片都採用浮雕手法,一爲蜷曲的尾部,一爲盤旋的龍體。其形象和紋飾已具備中國古代龍形象的基本特徵。

查海遺址出土的類龍紋陶片

龍形堆石位於聚落中心,是很有象徵意義的。這裡是查海先民集會、祭祀的地方,屬於查海聚落的“聖地”。龍形堆石作爲查海部落的標誌,能夠展現出強大的部落形象。查海部落“蛇—大蛇—龍—圖騰龍神”的形成與演變,可能就是傳統文化中龍圖騰形成過程的真實再現。

查海遺址出土了十分珍貴的玉器,其中有玉斧 7 件、玉鑿 7 件、玉玦 7 件、玉匕 13 件、玉管 6 件、小玉環 1 件等。這些玉器的質料均爲透閃石、陽起石,全部爲真玉。玉器加工中,琢磨、鑽孔、拋光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玉器製成品小巧精緻,加工規整,實用性強,反映出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玉文化的特點。重要的是,查海玉器的年代是在 7000 年以前,較紅山文化要早一千年,證明這裡是我國遠古玉器的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

查海遺址出土的玉斧

查海遺址出土的玉管和玉環

在玉器的用途方面,既有玉斧、玉鑿等生產用具,也有玉玦、玉管等生活裝飾品,還有一類是有特殊用途的,比如 7 號房址居室墓出土大、中、小三對玉匕,就可能是一種既能佩戴、又能治療疾病的用具,類似今天的刮痧玉片。查海的玉玦,有的出土於房址內的居室墓主人頭部兩側。這類墓葬的陪葬品不多,墓主人卻隨葬玉匕、玉玦,可能不是爲了顯示財富,而表明玉器在這裡已初顯“德”和“禮”的功能。

查海遺址出土的玉匕

據研究,在北緯 40—50 度的東北亞地區,以遼寧西部爲中心,有一個“玦文化圈”。此前遼河流域的興隆窪、白音察汗等遺址先後有玉玦出土,這次有 8000 年曆史的查海又出土了玉玦。查海玉玦年代早、數量多、功用特定、形制規範,堪稱玦文化的代表,閃爍着文明的火花,影響力遍及東北亞各地。

查海遺址出土的玉玦

查海的特殊意義

據文物考古工作者調查,在西遼河上游,以查海遺址爲中心,周邊至少有 5 處(查海、他尺西溝、賈家溝西、程家樑、朝力馬)類型相同的遺址,從而構成了查海文化的遺址羣。在查海遺址發現和發掘前後,考古工作者在查海西北 150 公里外的西拉木倫河南岸發掘了興隆窪遺址,從而確定了興隆窪文化。

查海遺址與興隆窪遺址屬同一個時代、地域接近,卻存在着文化的差異。研究者據此認定,兩遺址屬於兩個時空並存、相互依存的文化類型,因而把以查海遺址爲代表的遺存稱做稱爲查海文化。查海文化是紅山文化的直接源頭。之所以這樣認爲,是因爲無論從筒形陶器的形制與以壓印“之”字形紋爲主的裝飾,還是玉器與龍形象的出現,以及選在風化基岩上構築房屋墓葬的習俗,紅山文化與查海文化都一脈相承。

查海遺址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這既是遠古先民的智慧結晶,也是當時生產力水平的集中體現。目前考古學界有一種意見,認爲可以把這個遺址作爲距今8000年至7000年中國新石器時代文明進程的代表,因而將這一時期稱爲“查海時代”。在這個時代裡,查海人制作和使用磨製石器、燒製陶器、建造房屋、重視喪葬,過着農耕定居的生活。

查海人已經有了原始的宗教概念,將崇拜的龍圖騰形象塑在陶器上,並用石塊將其擺塑在聚落中央;他們熟練地識別、加工、使用玉器,從而展現了歷史悠久的玉文化淵源。查海人還有了原始的藝術表現,比如陶罐上的“類龍紋”浮雕圖案。其中最典型的,是一個陶罐上的蟾蜍、蛇銜蟾蜍圖案:陶罐一側是逼真的單體蟾蜍浮雕,另一側是壓印出來的蛇銜蟾蜍(蛙)的形象,蟾蜍與蛇的比例勻稱,造型完美,實爲上古雕塑佳品。

查海陶罐蟾蜍浮雕的拓片

查海蛇銜蟾蜍浮雕的拓片

根據發掘者的研究,查海遺址的動物形象有着象徵氏族崇拜的特殊含義。查海居民的平均壽命也就是 18-25 歲,最大年齡僅在 50 歲左右,故此祈求多子的生殖崇拜是最迫切的。選擇蟾蜍、蛇、龍等作爲自己的氏族圖騰,希求人能夠具有蟾蜍那樣強大的繁殖能力,並希望藉助龍、蛇、的強大實力來保護本族,大概是其塑造蟾蜍和龍蛇的真實含義,也由此可以推測查海所屬的部落是由蟾蜍和蛇兩個圖騰氏族構成的,他們又共同崇拜一個神祇,這就是那條巨龍。

總之,查海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出土的“中華萬年龍”、查海玉器等珍貴文物,爲探討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體系、用玉文化的緣起與發展、龍崇拜的起源等提供了極爲重要的資料,展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幷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徵,有力證明了西遼河流域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一樣,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本文資料和圖片均來自《查海: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發掘報告》,特此致謝!)

作者介紹

圖片 | 翟德芳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子彤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佈者【文博時空】所有。本App爲發佈者提供信息發佈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