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孩子成績不好,真的不是因爲笨,而是在這一點

成績不好只是表象,它反映的是更深層的東西。

你也許不知道,孩子的情緒問題,纔是你教育最重要的問題。

作者 | 番茄媽

朋友最近爲了兒子小磊的學習問題,可謂是焦頭爛額。

小磊今年上初二,自這學期以來,學習成績明顯下滑。

小磊的老師也很負責,幾次打電話和家長溝通了孩子的學習情況,督促朋友要多加上心。

朋友聽在耳裡,急在心上。

可是任憑她怎麼督促,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孩子的成績就是不見好轉。

甚至還出現了消極厭學的傾向,經常坐在屋裡發呆,3個小時半篇作文都寫不完。

直到那天,小磊深夜發了一條朋友圈:

“最近真的特別喪,就像一條溺水的魚,求求你們,都別逼我了好嗎?”

朋友這才醒悟,原來小磊最近一系列的變化,都來源於他糟糕的情緒。

耶魯大學兒童研究中心教授馬克·布蘭克特,在其著作《陪孩子學會情緒管理》中提到一點:

很多父母以爲學習能力由智商決定,但實際上,情緒,纔是影響孩子學習表現的關鍵因素。

一個人的情緒狀態決定了他的學習能力,包括注意力、記憶力和吸收能力。

很多時候,孩子成績不好的源頭,恰恰是這三種經常被忽視的情緒。

把學習定位成“苦差事”

讓孩子逃避學習

前幾天,在麥當勞看到這樣一幕:

一個小女孩埋頭啃着漢堡,對面的媽媽不停催促:“快點吃,等會上課要遲到了!”

小女孩擡起頭,可憐巴巴地問媽媽:“媽媽,我今天好累,晚上的奧數作業能不能先不做了?”

媽媽立馬拒絕:

只見小女孩臉一下子耷拉下來,深深低下了頭。

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父母給孩子灌輸“學海無涯苦作舟”的觀點,以此來激勵孩子奮發圖強。

但是許多父母沒意識到,追求快樂、逃避苦難本就是人之常情。

如果父母經常把學習定義爲‘苦差事’,只會消磨孩子在學習上的興趣,讓孩子本能地排斥和逃離學習。

心理學家佟霏認爲:

父母應該強調學習中令人愉悅的部分,弱化學習中令人不適的地方,這會讓孩子在腦海中給學習打上快樂的“情緒標記”。

也就是說,父母應該努力讓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幫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

北大教育博主@阿留小時候背誦課文的時候,感覺特別枯燥,每次都不願意背。

於是他媽媽靈機一動,想了個辦法。

那時候阿留特別喜歡柯南的印章,媽媽就搞了一個柯南印章過來,他每背一篇課文,媽媽就在上面蓋一個柯南印章。

於是,背課文對他來說變成了一件快樂十足的事情。

日積月累之下,課本慢慢地就蓋滿了柯南印章,他特別高興,還特意把課本像勳章一樣保管在書房裡。

其實,阿留就是在不知不覺之間被打上了快樂的“情緒標記”。

時間長了,背課文就成了他的一種習慣,不需要旁人提醒也能自覺完成。

我鄰居的一位媽媽,兒子特別喜歡看漫畫。

她沒有阻止,而是特意給孩子買了語文漫畫,數學漫畫來看,孩子看得津津有味的同時,還學到了不少知識。

父母只有幫孩子找到樂趣,在學習中培養細水長流的快樂感,才能不斷激發孩子的自驅力;

孩子才能真的做到“發憤忘食,樂而忘憂”,品嚐到知識帶來的甘甜。

畏難情緒

讓孩子恐懼學習

前段時間,一個學渣老爸吐槽學霸兒子的視頻火了。

這個老爸無奈地說:“兒子太愛學習了!真是難以駕馭。”

放假時,他本來想着帶兒子出來旅遊放鬆,兒子卻偏要在酒店學習化學。

只見男孩正在專心致志地攻克一道難題,一臉專注,絲毫不被外界打擾。

看到這一幕,網友們一邊吐槽這位爸爸凡爾賽,一邊忍不住誇獎:

回頭再看看自己的孩子:

寫個作業在桌子前面抓耳撓腮,根本無法專注;

遇到點難題就叫苦不迭,只想放棄,完全不想再多試試……

一位班主任在經過大量教學總結經驗後發現:

優秀學生和普通學生的根本區別,其實是對情緒的控制。

優秀的學生,不需要花很多精力解決情緒,直接動手解題;

但是普通孩子,做題時先有情緒,先暗示自己,我不會,我肯定不行,這樣行動上就不夠堅定,最後也往往無法成功。

一旦孩子產生畏難情緒,就會形成固定思維,經常找藉口逃避困難。

哪怕你把他按在書桌前,他也會心不在焉,各種磨蹭,反應遲鈍。

想解決掉孩子的畏難情緒,關鍵就是讓他體驗一下優秀的爽感。

首先,給孩子找到一個主攻學科,這個學科最好是他擅長且感興趣的。

比如這學期就提升語文,要提高15分;

當他真的提高15分以後,就會體驗到優秀帶來的爽感,自信心和動力都會隨之而來,之後再提高其他學科也更容易了。

其次,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把巨大的任務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

這個目標是要努努力就能做到的,比如背一篇課文很難,那就先背一篇古詩。

要讓孩子提升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願意爲了下個小目標繼續努力。

最後,父母要多捕捉學習中的正向細節,多給孩子一些正面反饋,比如:

當孩子擺脫畏難情緒,進入良性循環,就會逐漸提高自我認知和信心,不斷地成長和進步。

習得性無助的情緒

讓孩子厭惡學習

一位心理醫生曾接觸過一名學生:

這個男孩因學習成績不佳,經常遭受來自家長和老師的打擊:

在學校,他時常因爲做錯題或作業寫得不好捱罵、被老師罰站罰抄;回到家還要被父母斥責,動不動被冷嘲熱諷。

那段時間,他的人生簡直就是一片黑暗,情緒內耗十分嚴重,整個人處在一種“習得性無助”的狀態。

“習得性無助”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爲、心理狀態。

就在這種狀態下,男孩對學習喪失了信心,每天渾渾噩噩的,開始產生消極、厭學、抑鬱等現象。

很多父母在孩子成績不好時,第一反應就是責備、埋怨。

孩子成績不好,本身就會形成負面情緒,如果父母再動輒打擊批評,只會讓孩子低落的心情雪上加霜,對學習越發牴觸,形成惡性循環。

就像在一池半凝固的水泥裡行走,每走一步都要費好大勁。

所以,當你的孩子成績下滑時,請不要苛責他,因爲他此刻的心情比誰都難過。

這時,請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以及溫暖的鼓勵和安慰。

還記得2020年,以705分考入清華的逆襲典範趙啓琛嗎?

剛上高一的時候,趙啓琛成績特別不穩定,好幾次都是全班倒數第一,是名副其實的“學渣”。

那段時間,他成績差,壓力也大,在學校宿舍經常失眠。

後來,在父母的支持下,他每天開始走讀,不開心時母親就在一邊陪伴他。

每當他考砸,就去找母親發牢騷,母親總是不停地安慰他,給他擁抱。

趙啓琛考上清華後,特別感激地說:

“我很感謝我的父母,他們從不因爲我考砸了而責罵我,而是一直支持我,沒有他們,我不會有今天的成績。”

因爲有一對明智的父母,他才能在挫敗時找回信心、能夠情緒穩定,心無旁騖地學習,最後成功逆襲。

不論孩子此刻多糟糕,有智慧的父母都要懂得肯定孩子,給予他足夠的情緒支持。

這纔是一個孩子心態穩定的法寶、屢敗屢戰的動力。

家庭治療師@白瑞說過這樣一番話:

一個孩子情緒狀態不佳,在學習上付出再多努力也是無用的。

所以,如果你想養出一個優秀、自律的孩子,必須保證他有一個良好、穩定的情緒。

孩子情緒穩定、樂觀陽光,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點個贊吧,願我們都能做孩子情緒的避風港,給予他自由呼吸的空間和源源不斷的能量。

和他們攜手,享受美好的童年時光,期冀未來的成長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