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米揚大佛:高僧玄奘眼中的西域世界(四)

經過壁立千仞、地無水草、山崖陡峭的鐵門關後,玄奘的小隊進入位於今天阿富汗東北部的吐火羅國。此地有阿姆河從東向西穿越整片區域,所以小麥豐饒、穀物充沛。這裡曾是漢代張騫來過的大夏故地,也是印度、波斯、希臘文化的交匯之地,更是民族融合的混血搖籃。但在玄奘的時代已經分裂成多個小國,大都屈服於突厥兵威。

公元2世紀的巴克特里亞文碑

玄奘注意到,當地流行使用25個字母。源頭正是從古希臘傳入的24個字母,外在加上本地的一個特殊音節,成爲在中亞流行的巴克特里亞文字。文人還在使用希臘書寫方式,所有文書都需要從左向右閱讀。而且據玄奘記載,這種文字只在特定的社羣中才父子相傳,並且從吐火羅到北印度都所廣泛使用。

統治吐火羅斯坦地區的突厥裔王公

但統治過當地的巴克特里亞和斯基泰王族已絕嗣數百年,希臘裔和白匈奴人都改信佛教。所以看上去十分畏懼戰爭,地區內各城邦的領袖幾乎都是突厥裔軍事貴族。在之後的時代裡,他們將成爲當地的統治者。

公元6世紀 具有希臘風格的毗溼奴印章

在玄奘穿過吐火羅故地後,一行人來到了由西突厥可汗的長子、高昌王麴文泰的妹夫--呾度統治的活國(今阿富汗的昆都士市)。玄奘在此歷經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政變。由於呾度的前妻、高昌公主病逝,於是續絃卻被新婚妻子以藥毒死。面對這一人倫悲劇,玄奘深居簡出,拒絕參與到政變當中,所以求法之行沒有受到影響。新的活國國王、突厥王子推薦玄奘前往縛喝國(今阿富汗北部的巴爾夫市),參拜那裡的佛教遺蹟。這裡其實就是古代大夏,也就是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的都城,在中國典籍裡叫做藍氏城。

藍氏城遺址 也就是今日阿富汗的巴爾赫

在接受本地貴族的邀請和贈禮後,一行人越過峰巖危險、飛雪千里、山谷高深、盛夏冰封的大雪山,也就是著名的興都庫什山脈,到達了山脈下的重鎮--梵衍那國(巴米揚)。這裡有次第錯落的宏偉都城,熙熙攘攘的巴扎,還有依山而建的石窟。佛教舞妓嫵媚的眼神,像月色下閃爍的羣星始終陪伴,讓樂師們的手指在琴絃上興奮地跳躍。

雄偉壯麗的巴米揚古典遺址

但此地最珍貴的紀念碑,還要屬莊嚴的佛教遺產--巴米揚大佛。在陽光下,大佛分爲銅佛和石佛兩座,佛上的金屬配飾金光閃閃,旁邊寶物、飛天壁畫和精美織物,將巨像襯托得莊嚴而肅穆。大佛身邊還有一些山壁上的石窟。透藍的天空中迴盪着空靈的鈴聲和渺遠的梵唱,萬古的流光緩緩地爲之駐足、凝固,一切煩惱和俗情剎那間煙消雲散。南來北往的商旅看到雄偉的巨佛,都要屏氣凝神,玄奘遠遠望見那兩座華美異常的大佛,不禁虔誠地下馬跪拜。

承載大佛的石窟 在高山映襯下格外醒目

當代復原的巴米揚大佛造型

來自西域和北印度的商人或朝聖者們,源源不斷地給巴米揚地區帶來財富。而且巴米揚的王公貴族爲佛寺慷慨解囊,甚至親自將自己供奉給佛寺。然後請家人將自己贖回,以這種方式支持佛教事業。

玄奘見證了巴米揚在佛教時代的最後輝煌

萬物都要歷經生、住、壞、滅的輪迴。玄奘不知道,此時他看到的是巴米揚大佛最繁盛、美麗的景象,而這正是它在此世間最後的盛景。以後伊斯蘭軍閥和統治者將對它們造成程度不一的破壞。塵世的混戰距離極樂世界中的和諧慈悲越走越遠,直到玄奘圓寂久矣的數百年後。三四十年後,伊斯蘭教勢力就進入了巴米揚地區,造成佛國聖地進一步衰敗。

玄奘離開後不過幾十年 巴米揚就將被穆斯林征服

路過迦畢試國(今阿富汗巴格拉姆)後,玄奘穿越了壯麗的山地高原,進入以巴基斯坦白沙瓦爲中心的犍陀羅國。此地莊稼繁盛、花果茂密,多產甘蔗又產石蜜。而且氣候溫熱,沒有一點霜雪。所以人性怯懦,愛好學習經典藝文,多崇拜外道,少信佛法。由於本地王族絕嗣,便受到迦畢試國統治。

前伊斯蘭時代 具有印度文化風格巴格拉姆雕塑

玄奘繼續拜訪了當年希臘化王國和貴霜帝國時期的各種遺蹟。比如迦膩色迦王修建的寺院 。在失去強大君主庇護後,犍陀羅的佛法逐漸衰敗,外道橫行,各種印度教的分支開始北上推進到犍陀羅地區。可這裡依舊有儀軌正宗的佛事活動,受到希臘化文化影響的建築和神廟遺址如夢似幻。但佛教的衰敗只是時間的問題,只有繼續南下才能觸及到讓玄奘朝思暮想的印度腹地。

今日阿富汗境內 依然有零星佛寺遺址可見

在穿過興都庫什山脈之後,玄奘一行人在印度河與喀布爾河的匯合口正式進入印度地區。從此往南不再是突厥可汗的勢力範圍,所以護送隊伍就與他告別。讓玄奘朝思暮想的天竺、佛法的發祥地、歷代求法僧心目中的聖地,將毫無保留的呈現在他面前。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