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臺灣的故事 講給全世界聽

爲期6天的臺北國際書展12日開跑,大學出版社聯展今年以「志不能窮」爲主題,迴應社會真實,併爲讀者編輯自救書區,貼近社會各族羣閱讀需求。(黃世麒攝)

臺北國際書展今(12)日開幕,副總統陳建仁致詞時提到,自由開放的出版文化是臺灣無可取代的珍貴資產,但隨着科技的改變,必須承認現在愈來愈少人逛書店、讀書,不過他也表示,學校老師給孫子的寒假作業是讀五本80頁以上的書,「這樣很好的方式,我們以前寒暑假也都是這樣看書長大的。」

陳建仁表示,臺灣每年出版近四萬種新書,創作能量豐沛,「內容就是王道,只要說得出好故事,就不怕沒有人讀。希望未來國際社會看到臺灣,不是隻有滷肉飯、雞排和珍奶,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看到充滿自由多元的出版產業。我們要把臺灣的故事大聲講給全世界的人聽。」

臺北國際書展基金會董事長趙政岷表示,全世界的出版業都同樣面臨數位媒體的衝擊,因此不能再依賴「贏過別人就好」的思維,「我們沒有理由看壞臺灣,也沒有理由看壞出版。但如果小朋友沒辦法讀200字、我們無法讀2000字,或是無法坐下來讀兩小時書、讀一本需要五六天才讀完的書,這是國安問題。」

暌違20年,第二度擔任書展主題國的德國館,以「德國故事」爲概念,開場更邀請來自德國萊比錫的人聲樂團演唱。陳建仁表示,德國和臺灣都是過去幾十年間辛苦度過民主轉型關卡的國家。文化部次長蕭宗煌也代文化部長鄭麗君致詞,表示德國的哲學和社會學家的作品,無論是康德、黑格爾、馬克斯韋伯、漢娜鄂蘭,對人類做出許多貢獻,也深深影響她的成長。

德國在臺協會處長王子陶表示,臺灣擁有5000家出版社,一年出版40000種新書,以臺灣的人口數來看,是非常蓬勃的出版市場。歌德學院東亞區總院長瑪拉‧史杜根柏克更引用史蒂芬‧金的話:「書是一種獨特、可攜帶的魔法。」。法蘭克福書展主席尤根.博斯也指出,臺灣出版社對德國的非小說類、非虛構作品有興趣,代表臺灣的出版社已經開始承擔對於促進社會討論和言論自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