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承諾能兌現嗎?《紐時》:臺灣民衆對美國疑慮加劇

看到美國國會在爲烏克蘭和以色列提供軍事援助的問題上陷入僵局,臺灣民衆懷疑美國是否會在危機時刻幫助臺灣。圖爲2023漢光39號演習。(圖/黃世麒攝)

近幾年來臺灣面對中國的武力威脅成爲熱門的國際政治話題,它的未來依賴於美國如何迴應臺海的安全挑戰。美媒《紐約時報》分析稱,現在這種窘境導致令人焦慮的心理狀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嚴重,美國對於介入全球事務分歧越來越大,臺灣不瞭解執政者的計劃,也不明白北京的打算,更弄不清美國的意圖,這些都讓臺灣人心中充滿矛盾和疑慮。

《紐時》報導說,臺灣大選前的民調顯示,大多數臺灣人希望加強與美國的關係。他們支持美國最近對臺軍售的增長,相信美國總統拜登承諾保衛臺灣,但仍擔心這些還不夠。由於看到美國國會在爲烏克蘭和以色列提供軍事援助的問題上陷入僵局,他們正想像美國在危機時刻是否真會幫臺灣,這讓他們對美國的信心直線下降。臺灣的民調數據顯示,大多數臺灣人支持加強臺美關係,但只有34%的受訪者認爲美國「講信用」,低於2021年的45%。

一項針對網路言論的研究顯示了類似的趨勢:人們越來越擔心美國缺乏真正對臺灣提供幫助的實力或興趣,而對美國的疑慮可能會帶來危險的影響。至於影響的程度如何?臺美的分析人士都拿不準,有些人士認爲,這也許會促使臺灣承諾更多的自衛。但也有人分析稱,這會讓人缺乏緊迫感。他們的論據是:如果臺灣的生存取決於美國人,但不知道美國人是否真會來幫助,還有必要自衛嗎?

對於臺灣人以及對那些將臺灣視爲第一道防線的人來說,對美國不信任風險在於它可能會讓臺灣更容易被吞併。史丹佛大學和美國企業研究所國際關係學研究員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說,「臺灣人相信美國會干預臺海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因爲這會影響他們能堅持多久,美國需要臺灣堅持足夠長的時間,美軍才能趕得及抵達臺灣。」

1979年中美建交後,美國人很快撤離臺灣,從此臺灣人對美國的保護完全失去信心。據媒體和網路平臺的民意調查顯示,除了歷史因素之外,一些重大新聞事件對臺灣公衆對美國的看法有着巨大影響,包括:美國2021年從阿富汗的災難性撤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華盛頓決定不出兵;斐洛西2022年訪臺,引發了中國做出強烈的軍事反應。

報導說,一項從2021~2023年由智庫所做的網路數據調查指出,對美國保衛臺灣的疑慮有多達84種表述方式,其中包括:美國太弱以致無法保衛遙遠的臺灣、美國本身就是破壞性力量與混亂製造者、美國本質上是反民主與「假朋友」。這些說法只有「假朋友」來自大陸,其餘說法都是來自臺灣。

東吳大學研究臺灣輿論的社會學副教授潘欣欣說,不安全感以及缺乏支配自身命運的沮喪感,已成爲臺灣身份認同感的一個更大組成部分。她說,「臺灣不存在反美主義,但存在很大的疑慮。」「如果川普在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勝,再搞4年『美國優先』的外交政策,情況會更糟。」

報導指出,許多臺灣人渴望聽到的不是奉承,而是美國對過去和目前困境的坦誠反思,以及從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一些人提出要將美國軍隊或裝備部署在臺灣,雙方交換情報,制定並公佈共同防衛計劃。「需要認真地對爲什麼臺灣對美國國家利益很重要做一番詳細說明」,潘欣欣說,「我們需要知道美國是可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