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繪出“博物館之城”的美美與共

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交流互鑑

截至2023年末,北京地區共有226家備案博物館,其中國家一級博物館18家,數量居全國首位;北京地區博物館擁有藏品總數達1625萬件(套),排名全國第一;當年全市博物館累計推出約700場展覽活動,接待人次超8000萬。北京博物館門類豐富、特色鮮明,目前已形成全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博物館集羣,也爲北京打造“博物館之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北京用優質大展深化文明交流互鑑,以“引進來”和“走出去”作爲策展、辦展的新方法論,用優質展覽繪出“美美與共”的新篇章。

“引進來”

名副其實的國內首展之城

北京是很多來華展覽的展出首站。利用展覽搭建中國與世界的文化、文明交流之橋,已經成爲北京衆多博物館、美術館的行動自覺。

2023年,“野獸派”創始人亨利·馬蒂斯的個展《馬蒂斯的馬蒂斯》國內巡展首站就選擇了北京——2023年7月在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開幕,之後才巡迴上海等地,火爆全國。之所以火爆,原因之一,這是馬蒂斯這位西方現代藝術巨匠在中國內地的首次個展;原因之二,展出的280餘件作品與藏品讓馬蒂斯的藝術生涯在中國內地首次得以完整呈現。策展方馬蒂斯美術館副館長蘇菲·勒弗拉曼克介紹,這次展覽可以令中國觀衆欣賞到我們幾乎全部的馬蒂斯收藏。之所以說“幾乎全部”,是因爲有些作品實在太過脆弱,無法運輸,比如剪紙作品《大洋洲,海洋》和《大洋洲,天空》,以及一些石膏材質的藝術品。“來觀看這個展覽完全如同親臨位於法國的馬蒂斯美術館一樣,《馬蒂斯的馬蒂斯》全景式完整展現了亨利·馬蒂斯的藝術創作。”

類似傾巢出動來華展出的案例,遠不止《馬蒂斯的馬蒂斯》一個。爲躲避戰火,2017年起,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200餘件重要館藏文物來華巡展約3年,前後共有140多萬名觀衆觀展。

這批阿富汗國寶來華的首站,就是故宮博物院。2017年6月,結束在故宮的展覽之後,它們本應繼續出國巡展,但因爲一些特殊原因,原定計劃被取消。這意味着如果這批文物找不到下一個展出地點,將會回到安全局勢尚不穩定的阿富汗。最終,這批阿富汗國寶就是先暫存故宮,再陸續去了敦煌、成都、鄭州、長沙、南京和香港等地巡展——北京這座“博物館之城”,展現了它對文化遺產的重視和擔當。

諸如此類的首展,在北京可謂源源不斷。近年來,北京利用全國最優質的博物館資源,持續不斷引進“大展”“首展”,繁榮北京文化市場,讓市民可以足不出京城領略全球頂尖展覽的同時,也吸引大量遊客到北京打卡、看展,促進文旅發展。如故宮博物院僅2024年至今,就引進了“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華展”“歷史之遇——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交流展”“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等大展,不少文物都是首次來華。像“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華展”展出伊朗多家博物館珍藏的216件文物,是迄今在華舉辦的伊朗最大規模文物展;“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通過故宮博物院、凡爾賽宮以及其他收藏機構的大約200件文物精品,展現百年間雙方的文化交流史,成爲中法建交60週年的高級人文精品活動之一。

此外,國家博物館2022年7月舉辦“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來自意大利全國26家國家級博物館的308套共503件珍貴文物參展——其中若干件考古發現和藝術鉅作,此前從未在意大利境外展出過,有些甚至從未離開過所屬博物館。2023年7月在北京嘉德藝術中心舉行的“伊夫·克萊因——超越時空”展,是伊夫·克萊因在中國的首次大型個人回顧展,60多件展品大多首次來華。

“融起來”

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鑑

“引進來”的同時,京城博物館、美術館也在積極推動中國藝術“走出去”。

2022“中國意大利文化和旅遊年”之際,由北京畫院基於不同視角推出的“滿園青青百草同——齊白石的跨時空對話之一”與“不喜平庸——齊白石的藝術世界”兩場展覽分別在中國北京、意大利米蘭同期舉行。

在意大利舉行的展覽,以齊白石作品的複製件及數字化互動裝置等,呈現了齊白石筆端“一花一世界”的東方藝境,同時打破常規展陳方式,將中國傳統的賞畫方式與園林意境相融,讓國外觀衆在交互體驗中感受何爲中國的詩性之美。

“不喜平庸——齊白石的藝術世界”舉辦地爲米蘭蒸汽工廠博物館。館長瑪利亞·弗拉泰利介紹,上世紀50年代的威尼斯雙年展中,意大利觀衆曾見到過齊白石的藝術作品;幾十年後的今天,大家再一次走進齊白石的藝術世界。在他看來,展覽從中國傳統文化出發,通過當代新型的展陳技術,讓歐洲觀衆瞭解到中國書畫的詩意與維度,讓意大利觀衆邊寫、邊畫、邊交流,體會中國的雅集之悅。

北京畫院之外,像國家博物館向列支敦士登國家博物館輸出“食味中華——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中華世紀壇藝術館的示範性品牌項目“世界文化季”先後和70多個世界知名博物館合作,通過展示、推介、教育等形式,加強文明交流互鑑;中國美術館的“國際交流展系列”、“絲綢之路國際美術館聯盟項目”;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與不同國際藝術機構合作舉辦的具有開創性的系列國際藝術名家個展等,都是北京博物館、美術館“引進來”和“走出去”的代表,從藝術性到學術性都具有示範意義。

“引進來”和“走出去”見證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鑑,讓不同文明產生交融。《馬蒂斯的馬蒂斯》首席策展人帕特里斯·德帕爾普介紹,馬蒂斯對中國文化尤其感興趣——他受中國歷史服飾的啓發,爲斯特拉文斯基的《夜鶯之歌》創作服裝;他收集來自中國的物品,在他的牀上方掛着一塊刻有中國書法的匾額;甚至在生命的最後,馬蒂斯寫到,爲了獲得良好的訓練,年輕畫家應該坐上飛機,去探索中國。

“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覽衆多的文物中,一隻由故宮博物院收藏的17世紀法國制懷錶,特別有象徵意義:這隻表的錶盤正中是法國王室標記,錶殼背面是路易十四頭像,懷錶內部雕刻了一條栩栩如生、象徵中國皇帝的五爪行龍,被認爲是路易十四送給康熙帝的禮物。“這特別能說明路易十四想跟中國建立良好關係、進行深入交流的殷切心情。”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此次展覽的中方策展人郭福祥說。

今年1月,中國美術館學術邀請系列展“藝術與生命——瓦列裡·列德涅夫油畫作品展”開幕。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爲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20世紀中國美術最重要特徵之一是中西合璧,其中法國與俄羅斯對中國的影響是很大的。“藝術與生命——瓦列裡·列德涅夫油畫作品展”展出期間,中國美術館也有法國最偉大雕塑家之一卡爾多的展覽,頂層是來自吉林博物館的幾十件國家一級文物的中國古代繪畫展覽,一層圓廳還有中國現代油畫家們的展覽。“這正是在進行中外交流和對話”。

精細化

經緯交織的博物館佈局

2020年,北京正式提出建設博物館之城,並將其寫入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和“十四五”規劃。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今年1月介紹,《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2024年—2035年)》不久後將正式發佈。

如今,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正朝着越來越精細化的方向發展。

北京將繼續擴大博物館的規模。2023年,北京新增11家備案博物館,27家“類博物館”掛牌開放,備案博物館總數達到226家。2024年,北京還將擴大備案博物館和“類博物館”規模,推動新增15家以上備案博物館,培育並掛牌26家“類博物館”。陳名傑介紹,2024年,北京一批新館將開工建設,如中國長城博物館改造提升工程將完成地下主體結構施工,西山永定河博物館將立項並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與此同時,一批新館比如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等將亮相。

北京將繼續推進博物館延時開放。考慮到很多上班族白天沒時間觀展,2023年5月至6月,北京30餘家博物館曾推出延時開放、夜間開放服務,這項工作也將繼續推進。據介紹,《北京市博物館延時開放試點工作方案》已編制完成,相關政策正在逐漸完善。

同時,北京也在積極拓展博物館的新形態。2023年,北京掛牌了首家以數字藏品爲展示內容的“類博物館”——位於石景山區的瞭倉數字藏品博物館,以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爲核心,通過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手段生動地講述中華文化的美學故事和文化內涵——它也是全國首家數字藏品類博物館。此外,北京還上線運行“北京博物館雲”微信小程序、首個博物館文物元宇宙平臺“文博跑酷”,持續推進博物館數字化建設。

北京擁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135處,不可移動文物3840處;北京地區擁有226家博物館,一級博物館數量達18家,平均每10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已經形成多學科、多層次、廣佈局的博物館體系和縱橫有序、經緯交織的博物館佈局。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看來,這些都是北京建設博物館之城的物質條件。與此同時,北京聚集了衆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博機構、文創企業,擁有大批文博藝術專家、創意人才,有着天然的智力優勢。也因此,在2023北京文化論壇上,王春法就說:“建設博物館之城,北京有着獨特優勢。”他希望北京加強平臺建設,盤活不同博物館的文物展覽資源,構建城域內展覽資源的協調合作機制,最終形成不同類型博物館、不同類型展覽“美美與共”的和諧局面。

文/本報記者王磊統籌/劉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