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作者變照顧者:成爲父母的夥伴 改善關係會成真

以照護來說,如果不與父母建立良好關係,這件事就是辛苦的。(示意圖/shutterstock提供)

看着父母生病過程,許多子女不禁害怕起老化帶來的不適與病痛;而挫折沮喪也是在與父母共同生活或進行照護時的心情,像是太晚察覺到父母的病症,或感到分身乏術、照護不周,都會使照護者自怨自艾,獨自一人扛着重擔。

爲減輕照護時的精神負擔,《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將多年的照護經驗、心路歷程完整分享寫成《照護年邁父母的勇氣》,引領我們從中體悟年邁父母帶來的人生意義,例如「活在當下」、「正向看待老化」、「以其他角度重新審視這個世界」、「憑自己的力量獲得幸福」……人生無法倒轉,我們終究得在歲月的累積中,找到正向意義。

精彩書摘

雖然可以依個人的決心改變自己的生命風格,卻無法改變父母的生命風格。

前來尋求諮商的人,當我問到他是否喜歡自己的時候,他們給我的答覆幾乎毫無例外是「討厭自己」。我希望無法回答「很喜歡自己」的人,可以想辦法喜歡自己。如果是其他工具,不喜歡可以買新的來換掉,但是稱爲「自己」的這項工具,卻非得繼續用下去不可。明知如此卻無法喜歡自己,將會度過一段煎熬的人生。

大多數人從小就不斷被身邊的人叮嚀提醒:不可以安於現狀。因此,無法喜歡現在這個自己的人,會努力爲他人改變自己;然而就算是有了改變,這個已經變了的人不再是自己。當自己不再是自己的時候,這樣的改變毫無意義。

那麼,可以繼續做自己、又要與過去的自己有所不同,這種乍看之下不可能的任務,該如何才能達成呢?首先,必須知道爲什麼自己眼中只看得到弱點、缺失和偏差行爲,以至於不喜歡自己。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也一樣,這都是因爲不想與他人有瓜葛,或至少是因爲不想積極與他人有互動,便在自己或他人身上找出可以視爲問題部分

以照護來說,如果不與父母建立良好關係,這件事就是辛苦的。只要下定決心想打好關係,對於過去在父母身上怎麼看都是缺點的部分,將有不同的看法;這種情況下,就只是子女改變對父母的看法,而不是父母有了任何改變。對於照顧父母態度消極的人,會在父母身上發現問題,並認爲因爲有這些問題,所以沒辦法照顧他們,或覺得這是苦差事。事實上,不過就是爲了要讓自己那麼想,纔在父母身上發掘問題。

當我們改變了對父母的看法時,實際上父母幾乎也可以說是有了改變。當年母親過世後,我與父親共同生活的那段日子裡,因爲父親沒有打算自己動手下廚,讓我一時興起開始學做菜。某一天,父親嚐了一口我花上好幾個小時做的咖哩飯後,說了一句:「以後別再做了。」

由於當時與父親的關係不好,我心裡完全只想到他的意思應該是「因爲不好吃,所以別再做了」。後來與父親的關係漸漸有了改變,我才察覺自己並沒有真正聽懂父親那句話的意思。我們住在一起的時候,我還在讀研究所,父親想說的是:「你還是個學生,不讀書不行,所以這種費工夫的菜就別再做了。」雖然我沒有實際去查證,但當我察覺到這件事情時已經超過二十年以上,就算問了父親,他恐怕也想不起來吧。父親說過那段話的事實儘管沒有改變,但自從我有了不同詮釋的那一刻起,父親與我的關係確實有了改變。

(本文摘自《照護年邁父母的勇氣》/大好書屋)

【作者簡介】

岸見一郎

一九五六年生於京都府哲學家。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結業專攻西洋哲學史)。專業領域希臘哲學、阿德勒心理學著作有《被討厭的勇氣》、《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共同作者──古賀史健)、《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變老的勇氣》等等。

譯者簡介】

葉小燕

專職譯者、臺灣高等法院特約通譯。

《照護年邁父母的勇氣》/大好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