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老年失智風險上升30% 學界建議維持的好習慣

研究發現,中年時每天沒睡滿6小時,老來容易失智症纏身。圖爲失智者腦部掃描。(圖/美聯社)

評估中老年時的睡眠時間與罹患失智症的關聯性法國巴黎大學研究團隊召集近8,000名50歲至70歲的英國成年人,並追蹤其睡眠長達25年。結果發現,相較於每天睡滿7小時的人,50歲、60歲與70歲的參與者若每日睡眠時間不到6小時,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提升30%。研究團隊總結,這項實驗證實中年時的睡眠時間過短,恐與老來失智症風險增加有關人們每天應睡滿7小時以維持腦部健康。

相關研究成果已刊登在2021年4月份國際自然科學期刊《自然通訊》。論文中指出,罹患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的患者往往可發現睡眠習慣的改變。這往往是因爲下丘腦腦幹出現病理變化,造成睡眠與睡醒週期出現失調,進而導致失智症的結果。

另一方面,學界也愈來愈重視睡眠時間與睡眠障礙,對於失智症可能產生影響部分觀察性研究更顯示,過長或過短的睡眠時間,可能會造成認知能力的下降或失智的風險增加。

然而,現有關於睡眠時間與失智風險的研究,其追蹤期多半小於10年;但事實上,大多數的失智症病理與生理變化,都維持超過20年以上。至於超過10年以上的研究,參與者多半爲65歲以上的年長者。換言之,對於老年以前睡眠時間的長短,與失智風險是否存在着關聯性,學界仍沒有足夠的證據加以證實。

爲此,研究團隊透過「白廳研究」(Whitehall II study),取得7,959名參與者的同意並展開長達25年的追蹤期。所有參與者在加入研究時的平均年齡約50.6歲,最終有521人確診罹患失智症,確診時平均年齡爲77.1歲。參與者除了要填寫睡眠習慣與睡眠時間的問卷外,還需配戴相關儀器以確認問卷的有效性

結果發現,每晚睡眠達7小時的參與者,罹患失智症的比例最低。相較於每晚睡滿7小時的人,不論是50歲、60歲還是70歲,睡眠不滿6小時罹患失智的風險都成長30%。

研究團隊也發現,雖然健康的生活習慣、良好的心血管代謝能力與心理健康可能會減弱睡眠不足與失智的關聯性;但在50歲與60歲的參與者中,睡眠過短仍與失智存在着明顯地關聯性。不過,仍沒有足夠證據證實睡眠過長會導致失智症的風險提升。

研究團隊解釋,這項實驗可說明睡眠時間長短與失智症的關聯性。至於爲何充足睡眠可以避免失智風險的提升,研究團隊認爲這是因爲睡眠時會清除腦內的蛋白廢物。人在清醒時會增加β類澱粉蛋白的分泌,而在睡眠中將這些蛋白代謝掉。

然而,當人睡眠不足時,清除β類澱粉蛋白的效率就會改變,並造成這類蛋白的累積。特別是阿茲海默症,患者往往會發現β類澱粉蛋白的累積。

研究團隊建議,雖然沒有可靠的方法可以預防失智症,但仍可以做出些改變以降低風險。透過不吸菸、理性飲酒、維持運動與心理健康、飲食均衡、控制血壓膽固醇,都有助於保持大腦健康。更重要的是,每天睡滿7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