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連起珍貴技藝與記憶!花蓮豐濱用圖文 保存4耆老的傳統編織工藝

花蓮縣豐濱鄉公所今發表《豐濱製造:原住民編織工藝師圖冊》一書,其中書中記載4名耆老之一吳阿春(左),身背自己用藤條編織的迷你版「揹簍」,成全場焦點。(圖/羅亦晽攝)

花蓮縣豐濱鄉公所用圖文、影像記載鄉內4名耆老的傳統編織技藝,並將其出版成書,未來會放於公共圖書館或公家單位廳舍,讓編織技藝被看見,持續傳承部落文化。(豐濱鄉公所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花蓮縣豐濱鄉公所用圖文、影像記載鄉內4名耆老的傳統編織技藝,並將其出版成書,未來會放於公共圖書館或公家單位廳舍,讓編織技藝被看見,持續傳承部落文化。(羅亦晽攝)

花蓮縣豐濱鄉公所用圖文、影像記載鄉內4名耆老的傳統編織技藝,並將其出版成書,未來會放於公共圖書館或公家單位廳舍,讓編織技藝被看見,持續傳承部落文化。(豐濱鄉公所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編連起不曾離去的技藝與記憶!花蓮縣豐濱鄉居民多爲阿美族及噶瑪蘭族,2族羣雖有獨特的傳統編織技藝,卻隨社會變遷逐漸凋零。鄉公所爲保存這些傳統工藝,訪問4名年紀超過80歲的地方耆老,將其口述內容化爲文字,用圖像、影片記載編織過程,併發行《豐濱製造:原住民編織工藝師圖冊》一書,未來會放於公共圖書館或公家單位廳舍,讓編織技藝被看見,持續傳承部落文化。

豐濱鄉公所委託島人國際創意整合公司,用文字、圖片及影像,記錄102歲噶瑪蘭族朱阿菊、87歲阿美族吳阿春、86歲阿美族吳碧雲及82歲阿美族林清進等鄉內4名編織耆老的傳統工藝手法,並斥資70萬元,首刷1000本《豐濱製造:原住民編織工藝師圖冊》,今天舉辦成果發表會,其中吳阿春與吳碧雲2名耆老在家人陪同下親臨會場,接受鄉公所致贈的感謝狀。

其中,吳阿春因身背自己用藤條編織的迷你版「揹簍」到會場,是全場焦點,他也分享踏入編織路的故事,小時候常見父親在編織可盛放上山打獵、下海捕魚,或務農收穫的背籠,72歲那年,因他無法再打獵、捕魚及務農,便想起父親的傳統工藝,一點一滴地編織出各式生活用品,如揹簍、魚簍等。

「文化不曾消失,只是我們忘了留住它」,豐濱鄉長江莉婷分享她小時候拒絕向母親學習編織工藝,進而成人生最大的遺憾時,哽咽的說,鄉內許多古老、珍貴的無形文化近年隨歲月與族人流逝逐漸沒落,且耆老口述內容因沒有圖文記載,很容易被遺忘,然而,這些文化必須傳承,因此纔會將耆老的編織工藝,以圖文、影像方式呈現,讓年輕族人能持續保存這些工藝。

江莉婷另提到,《豐濱製造》內容除以中文撰寫,也有族語,部落長輩能借此知道書裡在寫些什麼,且書本封面「豐濱製造」4個字則利用公所同仁書寫的毛筆字呈現,打造一本真的屬於豐濱鄉製造的書籍,未來也會策劃最古老的釀酒紀錄圖冊,讓傳統手藝能持續被記載。

發表會引言人、東華大學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學士學位學程的副教授王昱心表示,該書第一部分主要在介紹豐濱地理人文自然環境,第二部分則是呈現4名編織耆老的故事,最後則是思考如何將傳統工藝變成當代工藝,並在當代使用,甚至延伸讓年輕一代去做更好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