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人臉識別”成爲殘疾人的新困擾

原標題:別讓“人臉識別”成爲殘疾人的新困擾

“眨眼未通過。”伴隨着一遍遍提示音,蘇洪泰已經嘗試上百次人臉識別認證。他告訴記者,近日,自己在微信上申請醫保碼時遇到了困難。“我只要有空,就不停刷,還找人在我的眼皮上貼上紙,刷了有上百次,總算通過了。”

隨着科技的迅速進步,人臉識別技術已廣泛應用於多個領域,從安全監控到手機解鎖,再到購物支付,其便捷性受到了普遍讚譽。然而,在我們慶祝科技帶來的種種便利時,我們是否意識到,這一先進技術卻可能對某些羣體造成無形的障礙?那就是身體條件受限的殘疾人羣體,他們正逐漸成爲這一技術的“隱形受害者”。

人臉識別技術的核心在於通過識別個體的面部特徵進行身份驗證。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可能是一個簡單而自然的過程。但對於那些因殘疾而導致面部特徵不明顯的個體來說,人臉識別技術的無情之處便凸顯出來。想象一下,當因爲身體殘疾而面臨技術障礙,甚至因此被剝奪基本權利和便利時,那種無助和挫敗感是何等沉重。

這種技術“歧視”並非孤立案例。據報道,不少殘疾人在使用人臉識別技術時遭遇了困難,甚至被系統誤判爲非人類。這種看似荒誕的現象背後,實際上反映出深層次的社會和技術問題。一方面,當前的人臉識別技術尚未充分考慮殘疾人羣體的特殊需求,缺乏必要的包容性和靈活性。另一方面,社會對殘疾人羣體的關注和尊重程度仍有待提升,這種忽視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他們在技術面前的困境。

那麼,如何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呢?我認爲,首先,技術研發者需要更加關注殘疾人羣體的需求,將包容性設計納入產品研發的初始階段。例如,通過增加多種身份驗證方式,如聲音識別、指紋識別等,爲殘疾人提供替代選擇。其次,政府部門應健全相關政策,強制要求公共服務領域的技術產品必須滿足殘疾人羣體的基本需求,確保他們不會因技術門檻而被排斥在社會之外。

此外,我們還需要在全社會範圍內普及尊重殘疾人的理念,消除偏見和歧視。只有當每個人都能夠從內心深處理解和接納殘疾人羣體的不同,才能真正實現技術爲所有人服務的初衷。

人臉識別技術,一項顛覆性的創新,已重塑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並提升了社會效率。但技術的發展不應以犧牲任何羣體的利益爲代價,尤其是殘疾人這一不可或缺的社會羣體。他們同樣應享有科技進步的便利,而非因身體條件受限而被忽視。展望未來,隨着技術的完善和社會的進步,我們有理由期待人臉識別技術將更加全面、包容,惠及所有人。在此期間,我們需持續關注並倡導,確保殘疾人羣體的權益得到充分保障。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讓我們共同努力,確保技術的普及與進步公平而包容,讓科技的光芒溫暖每一個心靈。(陳文華)

來源:中安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