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降價,不學特斯拉,比亞迪銷量還漲啦?

作者:普子胥

出品:本站科技《能量場》欄目

“最近車企價格戰,是在預支消費者的購買能力。”

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獨立研究者曹廣平對本站科技《能量場》表示,2月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的增長,既不是政策驅動也不是技術進步,而是市場競爭的結果:車企們開始降價,吸引了大量消費者提前消費。

近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數據:2月,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52.5萬輛,環比增長28.7%,同比增長55.9%,市場佔有率達到了26.6%,相較1月,開始整體回暖。

然而,市場2月整體的回暖,並不意味所有局部車企的高溫。這場變化中,幾點關鍵信息值得關注:

一是,不同品牌陣營的車企,銷量表現在分化。比如,造車“新勢力”2月市佔率下滑,“蔚小理”有人開始掉隊。而合資車品牌2月表現也很掙扎。

二是,由特斯拉在2023年初掀起的價格戰,如今加入戰團的玩家已經從“充電的”帶上了“加油的”,戰局越來越熱鬧,行業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卷”。

三是,有車企降價,就有車企不降價,銷量反而激增:比如比亞迪。

四是,在行業走到以時間換空間的當口,降價不單是一本經濟賬,也是一次生死考驗。

一、曾經的“蔚小理”,有人已經開始掉隊

“2月特斯拉引爆的降價風暴效果顯現,幾乎全產業各個車企都跟進,促銷效果顯著。”

中國流通協會秘書長章弘向本站科技《能量場》表示,除了特斯拉降價引發行業震動,春節假期結束、全面復工復產、消費預期日趨明朗等因素,都影響了2月新能源車銷量反彈。

而在黃河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張翔看來,今年1月受去年第四季度透支性消費、國補退坡等影響,市場上出現了濃厚的觀望氛圍,共同造成了今年1到2月新能源乘用車市場銷量的巨大落差。

中汽協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市場2月產銷分別爲55.2萬輛和52.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8.8%和55.9%,市場佔有率達到26.6%,實現了恢復態勢。其中,2月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呈明顯增長。

然而,大環境轉暖,也不意味着每家車企日子都好過。實際上,2月以來,市場在分化,有人在加速,就有人在掉隊。

乘聯會數據顯示,2月我國主流自主品牌新能源車零售份額64%,同比增加5個百分點;而新勢力份額11%,同比下降2個百分點。

在人們熟知的新勢力陣營中,理想、蔚來、哪吒2月銷量都實現破萬,同比取得了較大增長。但曾經的“蔚小理”,小鵬已經開始掉隊。數據顯示,小鵬汽車2月份交付新車6010輛新車,同比下降3.5%,成爲“蔚小理”同比唯一下滑的車企。而後來者哪吒車2月份交付新車10073臺,已經超過小鵬。

值得注意的是,近來小鵬汽車緊急進行了一系列組織架構、車型數量優化和人事調整等舉措,重整旗鼓。但最近交付量仍未有明顯的好轉。而今年2月表現不佳,或許只是小鵬汽車近半年來銷量下滑的縮影。作爲2021年、2022年上半年新勢力的銷量冠軍,小鵬汽車2022年下半年交付量卻開始持續縮水。到了2022年底,小鵬定下的25萬臺銷售目標,完成不足一半,遠遠不及預期。

而從整體看,主流自主品牌增幅迅速,也在客觀上搶走了其他陣營的市場份額:比如,比亞迪2月份新能源汽車銷量19.37萬輛,同比增長119%,僅一家的市佔比就達到40%。

“現在新能源已經進入了紅海時代。”張翔表示,過去造一輛賣一輛的好時代已經過去了,新勢力車企們在資金、研發、供應鏈等環節與開始轉型的傳統車企相比,仍然比較薄弱。

而另一重變化,則源自合資車企:2月數據中,合資品牌新能源車份額同比下降1%到4.4%,幾乎僅爲特斯拉7%市佔比的一半。

對此,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常務會長、新能源汽車委員會會長李金勇向本站科技《能量場》表示,合資品牌大多將燃油車和新能源車在同一個渠道售賣,這種雙網銷售,效果其實並不好。再加上,合資品牌部分車型不算獨立研發,大多采用油改電的模式,中國消費者接受程度低。

“合資車企是全球一盤棋,它的動作反應都比較慢。”張翔表示。

二、不降價,不學特斯拉,比亞迪銷量還漲啦?

另一個重要的變化,是主流自主品牌佔有量開始逐步提升。

乘聯會公佈的2月新能源車批發前十名的榜單中,比亞迪以191664輛拿下榜首,長安、廣汽、吉利6家主流國產車企紛紛上榜,中國自主品牌佔了大頭。而前10名總體批發量,已經佔新能源乘用車總量83%,馬太效應開始凸顯。

以長安、廣汽、吉利等爲代表的傳統車企,開始在新能源板塊逐漸發力。比如,2月吉利汽車新能源汽車銷量23283輛,同比增長約63%,實現較大攀升;廣汽埃安2月份銷量爲30086輛,同比增長253%。

而比亞迪2月份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9.37萬輛,同比增長119%,1-2月累銷34.5萬輛,同比增長90%。在保持大體量、高速度的同時,比亞迪的市佔率達到40%。

張翔對《能量場》表示,現在比亞迪不同價格區間都有自己的品牌,而除了乘用車,比亞迪還有商用車、工程車、公交車等多種車型,加上自己能造芯片、電池,這些核心競爭力是特斯拉都沒有的。而在曹廣平看來,比亞迪增長的原因在於其混動加純電動的雙技術路線以及產品矩陣,能覆蓋到更多潛在客戶羣體。

實際上,比亞迪車型價格區間,也從以往10-30萬向10-100萬變化,實現了幾乎全價格覆蓋。

李金勇對《能量場》談到,車企的技術、研發、產業鏈等成本的分攤,一定會隨着銷量增長而降低。從比亞迪和特斯拉身上,可以看出汽車產業顯著的邊際成本現象。這也是其他車企們需要關注和學習的重點:“如果車企規模達到了100多萬,其盈利能力相比10萬量級時會指數級上升,不可同日而語。”

三、銷量下滑、庫存積壓,壓力來到了燃油車一邊

如今,中國乘用車整體規模變化已然不大。而新能源汽車銷量變多,燃油車銷量就少。

數據顯示,去年1-2月份,中國賣出272.3萬輛燃油車,到了今年同期,燃油車僅賣出了190.9萬輛。

此消彼長,壓力則來到了燃油車一邊。

近期,湖南湖北省政府與東風集團。推出動輒近10萬的降價活動只是一個縮影。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超過30個汽車品牌參與到降價風潮中,其中,燃油車降價表現最爲激進。

不管是地區經銷商促銷、直接降價、抵現,還是保險補貼、金融貼息、贈送選裝包等等形式,降價風暴正在席捲整個市場。湖北之後,包括吉林、四川、重慶、安徽、廣西和廣東的汽車“主產區”都推出了類似的補貼政策。

“最根本的還是收回資金,集中精力搞好下一輪產品尤其是智能電動車的開發。”曹廣平對《能量場》談到,當下燃油車的降價潮,是降庫存、用盡傳統油車技術的邊際效益等共同決定的,但關鍵在於,燃油車得回籠資金,才能競爭未來。

就庫存來說,中國乘用車整體狀況並不樂觀:乘聯會數據顯示,2023年2月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爲58.1%,同比上升2%,庫存預警指數位於榮枯線之上。一般來說,車市庫存是指已經出廠但尚未售出,在經銷商及4S店的倉庫或者場地存留的車輛。

庫存高,就說明銷售不好,而車輛的積壓就會給經銷商的現金流帶來持續的壓力。

“整個市場對降價的預期還是非常大的。”除了庫存壓力,李金勇對《能量場》表示,包括燃油車、新能源車在內,行業現在卷得非常厲害,原因之一,就是消費者心理都有降價預期。

正因如此,當降價的選擇擺在面前,車企要想保住市場份額,要想不被淘汰,降價不單是一本經濟賬,也是一次生死考驗:“當車企規模不斷下滑,未來就沒你的什麼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