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嚇到 「雞皮疙瘩」真是病:營養不良、內分泌失調了

雞皮疙瘩是一種皮膚疾病,全球發生率接近50%,發生原因除了遺傳因素外,也可能是因營養不良、身處高壓環境致內分泌失調。(示意圖/ Shutterstock )

一般人提到雞皮疙瘩,多指受到驚嚇或寒冷時,皮膚呈現一粒粒的像是被拔毛的雞皮,但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實際上雞皮疙瘩是一種皮膚疾病,全球發生率近50%,發生原因除了遺傳因素,也可能是因營養不良、身處壓環境致內分泌失調。他表示,長期有此疾病會對生活造成負面影響,若因此病影響生活品質,應就診皮膚科。

黃軒在其臉書粉專表示,許多研究發現,雞皮疙瘩是人類進化過程的殘跡,它是人類祖先在適應寒冷環境的防禦機制,隨着人類不再需要忍受嚴寒天氣,此防禦機制逐漸失去作用,但仍存於人類基因中。

他表示,雞皮疙瘩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根據研究,雞皮疙瘩的全球發生率約40%至50%。發生原因有5種,包括遺傳因素、乾燥皮膚、營養不良、紫外線暴露、其他因素(例如壓力、缺乏運動、身處污染的環境、刺激性的護膚品)。

1. 常是一種名爲「角質過度生長症」的遺傳疾病。

2. 當皮膚缺水時,角質層會變得脆弱且易產生疙瘩,尤其是在低溫、低溼度環境。

3. 缺乏維生素A、C、E、D等營養素,可能會導致皮膚乾燥、角質層過厚,增加此病的發生率。

4. 長期暴露於紫外線中使皮膚過幹、角質層變厚,增加此病的發生率。

5. 其他因素:

(a) 過度的壓力可能會導致身體內分泌失調、引發皮膚疾病。

(b) 缺乏運動導致血液循環不良,而影響皮膚健康。

(c) 長期暴露在污染環境中,會使得皮膚乾燥與敏感,而引發此病。此外,使用含刺激性成分的護膚品會破壞皮膚屏障,而引發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