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對廣義棄臺論掉以輕心

(圖/美聯社

2015年在美國刊物國際安全》討論美中可能考慮「大交易」(Grand Bargain)的守勢現實主義學者葛拉瑟,在最近臺海成爲全球焦點的時刻,又於《外交事務》發文認爲華府正在「迴避」兩岸的難題,並建議調整美方對臺的承諾。葛氏的系列論點被認爲是所謂「棄臺論」的代表,臺美學者出於多種因素紛紛反駁,並認美國朝野一致抗中,葛氏只是極少數。

筆者認爲,即便加上「攻勢現實主義」學者米爾斯海默的「向臺灣說再見」之論,攻守兩派現實主義公然質疑臺灣可防守性的意見仍都是少數。但因此忽視此論,風險很高。

很明顯,若說美國除了保衛本土之外,對經營同盟與調整勢力範圍沒有多種政策方案,反而是不合理的。再度被提及的「戰略清晰」,甚至前國務卿蓬佩奧的「自由中國」論,也都不是給臺北盟友空白支票。拜登政府提升臺美交流層級大力支持臺灣防衛、積極協調盟國佈防東亞,都是不爭的事實。但從布林肯國務卿與白宮印太事業務協調官坎貝爾先後發言可以證明,無條件的「戰略清晰」不但不能遏制大陸對臺的軍事冒險,還可能增加「意外與疏忽」,引發美中大戰,「諸多缺點」是顯而易見。坎貝爾提到未來數月美中可能有類似凱瑞訪華的朝核問題「務實接觸」,同時拜登將親自在6月訪問北約時與普丁總統峰會,也都說明美國會保留彈性,不放棄在中俄間取得「樞紐」的位置。

拜登堅定卻保留彈性、爭取時間改善競爭力,另一個原因或如哈佛現實主義學者瓦特5月4日在《外交政策》提出的警告:「世界也可能青睞中國規則」,故華府不應自我感覺良好地認爲,自己的價值天生比中國更有吸引力。他指出,美國的國際秩序在政策表現上既有「兩面性」的缺失,又飽受民粹分裂社會的衝擊。「中國價值」已不是毛時代的世界革命,反而是「集體利益優於個體權益」支撐的、復古西伐利亞主權制度。短期裡,這種立場更能免疫於「僞善」指控,也能獲得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比對推動「政權改造」的美國更多的支持。但是無底線的不干涉,也會令人擔心對內高壓的手段將來有外溢的危險。這種競爭將是漫長的,因爲可預見的未來,美中由於規模龐大和地理距離遙遠,不可能徹底戰勝對方。美國要勝出,關鍵在於能否真正走出進步派與保守派惡鬥的惡性循環。

瓦特版的美國「復興之路」與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3月出版的《2040全球趨勢報告》的長期預測相近。報告認爲未來在美中更激烈競爭的大環境下,國際陣營也將不斷重組。資訊科技將使人們更加互聯,但認同與理念更加粉碎,致使世局更加動盪。多數國家因而寧願參加寬鬆、臨時性的安排,而非綁入冷戰式的陣營。局勢有五種可能場景:一、民主集團復興、中俄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二、北京兼併臺灣卻無意領導大局的漂流世界;三、美中競爭性共存並抑制公衛氣候危機;四、自足的諸侯割據;五、悲劇和流動─氣候急速惡化、全球都是失敗者。無論哪一種場景,霸主參戰都不是優先考量

立即交易換取綏靖的「直觀棄臺」可斷言幾乎不會發生。但從兩強長期競爭與未來世局的複雜性來看,臺灣對雙方則有「利益不對稱」的特徵:對北京是政權存亡的核心利益;反觀華府則就算參加護臺,也有「打多大、打多遠、打多久」的選項。不夠久、不夠遠、不夠大,雖有道義,也應算是「廣義棄臺」,又可換取中共掉入治理陷阱。人們應當反思,張伯倫犧牲捷克是愚昧的綏靖嗎?普丁曾撰文揭露,狡詐的英國其實是想引納粹火燒蘇聯。納粹與蘇聯爭相擴張,先後控制了捷克,但「最後之最後」,仍是美、英獲勝。捷克也很幸運,只犧牲53年!(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