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的兩岸形勢判斷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英文總統在2021年元旦發表新年談話,一如預期談到兩岸關係內容積極與負面解讀均可。在兩岸持續缺乏政治對話基礎互信之時,在激烈抗中的川普總統敗選離任之際,在大陸海空兵力頻繁操練擾臺之刻,蔡總統新年談話,既沒有刺激論述,也沒有創新提法,平凡而不突兀。

蔡總統的談話內容,顯示她對於兩岸關係在新的一年,並沒有特殊的期待;然而今年卻是蔡總統2024年卸任前,雖非僅有,卻可是難得的兩岸機會時段

除了零星地方議員的罷免投票,以及可能的「反萊豬」公投,今年臺灣沒有牽動政治版圖的選舉。在2022年「九合一」地方選舉「提前部署」尚有空檔,2024年總統大選「超前部署」尚未發端,蔡總統「817萬票」仍有餘溫,邁向「跛鴨」還不明顯之際,今年還算是在兩岸關係積極着墨「相對方便」的時段。

美國拜登總統在大選慘勝,今年光是應付國內疫情與撕裂社會,以及重修美歐關係以求引領傳統聯盟,即已捉襟見肘,甚至沒有足夠條件更早推出對中戰略。臺灣的大陸政策不會走在拜登政府的前面,應是合理的推估。

在美國總統大選及政權交接期間,北京先後在亞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以及與歐洲的「投資綜合協議」(CAIC)達陣,以「鉗形態勢包夾美國;又與「一帶一路」(BRI)經濟戰略佈局相互連貫,繼續延展一個「面向歐亞的西行戰略方向」,與中美太平洋爭霸的「想像」背道而馳。

蔡總統元旦談話中,拋出了兩個前提:「只要『北京當局有心』化解對立,改善兩岸關係」,將責任丟給對岸;又說:「等疫情受到『有效控制時』,我們也期待兩岸人民會逐步恢復正常有序交流」,將時機擺在疫情管控上。

蔡總統似乎也採取了中共「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戰略,僅就兩岸事務性功能性、非官方的交流恢復,加上條件式的陳述。她沒有預示臺灣會在此時調校立場,或是尋求兩岸政治對話。

臺灣要不要在美國、歐盟與大陸各自進行大戰略部署之時,在中共慶祝建黨百年以及「十四五規畫成形上路之際,在2021年就兩岸關係的根本癥結進行處理,涉及蔡總統個人民進黨政府的「形勢判斷」。

臺灣選擇遠望2035,好整以暇地進行15年戰略部署?抑或是判斷3至5年內,北京處理臺灣問題的緊迫感有可能驟然躍升?此一判斷乃國大事,不可視而不見。(作者爲淡江大學戰略所副教授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