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ers/有時候,你需要的只是「拋開腦袋」

出處:Cheers雜誌第181期文王浩威  圖/本刊資料照片

該怎樣才能更有自信地表達想法?

讀者提問】

Q:該怎樣才能更有自信地表達想法?

醫師您好。我是一個很沒自信的大學女生。每當想要表達意見時,總是擔心「萬一被忽視怎麼辦」,於是就變得很沒信心消極地想說「那就算了」。連在課堂報告時,也不知道爲什麼,常常會講到一半突然膽怯、講不下去,只得請同組同學幫忙接下去。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更有自信、更勇敢地表達想法?

---------------------------------------

【醫師解惑】

學習,要有足夠的失敗次數及琢磨

親愛的同學,這個星期天我去參加國學會,遇到了許多幾十年不見的老朋友大家講起當年的事情,特別是當時班上最出風頭的一位男同學。我們很多人都是在他的帶領之下,第一次抽菸、第一次和女孩子一起去郊遊,包括我自己在內。當年的我,雖然是班上第一名,但對他實在是崇拜極了,因爲那時候的自己其實十分受挫於人際關係。

如果我說,現在經常公開演講或教學的我,當年曾經也是很沒有信心、找盡理由不想上臺的人,不知道妳會不會相信?

很多人都是這樣的,不只是我。前陣子成爲《中國聲音導師之一的周杰倫,就被中國媒體描述成「周杰倫當導師羞澀話語少,被調侃爲『周結論』」。如果找到他剛出道的新聞,那時更害羞,面對記者提問不知所措。

關於講話這件事,本來就跟我們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同。教育方式經常要我們背下來或先搞清楚,總之就是先用腦袋解決問題。然而在成長過程當中,許多事情卻不是用腦袋預先思考,而是將我們自己整個人,包括身體的所有直覺反應,直接丟下去訓練的。

我常問:「拿到機械力學博士,就會騎自行車了嗎?讀完流體力學,就可以學會游泳嗎?」真正的答案是,一個沒學過騎腳踏車或游泳的人,如果他開始學習了,這些腦袋裡的學問反而讓他綁手綁腳,學起來更不順暢。

在教育的過程,絕大部份的東西都是用腦袋去想的,是屬於「知而後行」;然而,生活中許多能力,包括大部份的人際關係或社交能力,反而是屬於「行而後知」。學校只是一個提供你去主動學習這些能力的環境,不會將這些能力列爲重要科目

這些「行而後知」的能力,老天爺的安排其實很公平:幾乎每個人都要經過差不多相同次數的失敗以後,纔在其中慢慢琢磨出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從此就不再是問題了。如果你學過騎腳踏車自然就知道,一開始不論怎麼做都十分笨拙,直到有一天某個練習的片刻,你才知道「就是這個感覺」。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Cheers》181期】【本文由Cheers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別再「我認爲」了!高學歷不要沒sense永遠不要覺得手上工作低賤,如果你夠好放棄拿鐵前,你應該先放棄這5件事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Cheers雜誌網站》。※本文由Cheers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