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冀院士:別糾結中醫西醫,能治病就是好醫

作者|章劍鋒

出品|本站科技《科學大師》欄目

農曆新年轉眼就到了,一年過去,多少負重前行的人,打點行裝,回家團圓。經過三年疫情的困擾,在接二連三陽過的切身經歷中,想必大家更能真切感受來自親人朋友之間的那一句新春問候: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健康二字,實實在在,是創造生活、家庭和事業的本錢,是人生旅途中再珍貴不過的財富。

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佳節來臨之際,本站新聞《科學大師》欄目對93歲高齡的陳可冀院士做了一次訪問,陳院士分享了他對健康、養生的一些心得看法,適用於每個人,值得收藏。回家過年,可以帶上。

陳可冀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中國中醫科學院榮譽首席研究員及終身研究員,一輩子在醫學領域鑽研,是中國中西醫結合的奠基者及開拓者之一,長期從事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及老年醫學研究。從1980年開始,陳可冀院士與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同事開展了清宮醫案的整理工作,深入其中,對醫療經驗、醫家思想、名方應用等進行了研究挖掘,總結規律,陸續出版了一系列專著。陳可冀院士因其突出的研究成果,先後獲得愛因斯坦科學獎、吳階平醫學獎、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等多種重要榮譽。

以下是訪問內容:

《科學大師》:您平時的健康養生秘訣是什麼,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麼?

陳可冀:人的生命是在生命體內外多方面條件綜合調節與把控之中,各方面都應力求保持相對平衡而維護健康的狀態。實際上,健康的維護,除合理預防外來的致病因素外,其中極大的一部分應是由生命體自己合理與及時的把控或主宰。

所以,《黃帝內經》有關喜怒哀樂“有常”與“有節”的一整套理論,是十分科學與在理的養性、修身及延年的理論。其中“喜怒有節”、“不妄作勞”的經典養生理論,乃千古不變的真理。

人們一般也都知道這個道理,但不一定在特定情況下,都能把控好。我認爲這就是養生首當“養性”的最重要的意義。在這方面,應該活到老學到老,時常合理調整心態。我個人雖然是一名醫生,也是一輩子在學習與歷煉之中。

《科學大師》:有報道說吃素也會有高血壓的情況,大家平時應該怎麼樣注意預防三高?

陳可冀:高血壓是臨牀上極爲常見的疾病,是全球範圍內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我國高血壓患病率很高,因年齡増長而也更増多。老年人收縮期高血壓尤多,是發生常見的腦中風致死的原因之一。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後期,我們課題組曾調查北京地區長期素食漢族老年人(平均年齡63.8歲)血壓水平,與普通飲食老年人(平均年齡61.8歲)的血壓作比較,發現並無顯著差別,可見影響血壓升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心態和飲食以及日常活動量都很重要。至於怎樣預防“三高”,我想人們應該有良好的心態、適當而合理的運動與處理好人際關係,以及日常有一個合理的膳食,都很重要。並且要定期做體格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合理進行實事求是的調整或治療。

《科學大師》:如何合理膳食,做到平衡,怎麼在吃上面把好健康第一關?

陳可冀:《黃帝內經素問》有一句十分經典記載,告誡人們:“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這是我國先民關於健康長壽中有關膳食平衡、營養合理等方面在保持健康方面的重要的經典論述。從現代營養學理念來看,尤應強調。

對於老年人,更應重視飲食上的粗細及葷素搭配,應該提倡低動物脂肪而又有優質的蛋白質、低鹽、充足維生素爲主的食品,不偏食而又保持食品多樣化。溫度冷熱適宜。不應該常吃剩飯剩菜。最好能注意到食品的色香味形得到相互穿插搭配,以促進食慾,合理調配食物,保持膳食營養平衡。

《科學大師》:中醫在健康養生方面,有什麼樣的優勢?

陳可冀:千百年來,中醫藥在健康養生方面積累有豐富的經驗和教訓。有過迷信神仙方士等所謂“長生術”等悲劇的教訓,也有總結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有益於健康延年益壽的經驗成果。

就植物藥而言,唐《新修本草》在《本草經集註》的基礎上,注意到稀籤草、蒲公英與山茱萸的補益與健身功效。唐慎微《經史證類本草》爲《本草綱目》問世前的範本,補充了天麻、補骨脂、仙茅、威靈仙、益智仁等藥品。之後的一系列著作,更進而發現或補充了很多很有治療疾病前途的好藥。《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太平聖恵方》都收載了不少行之有效的良方,值得研究實踐。

《科學大師》:現代社會節奏太快,競爭太激烈,生存壓力太大,年輕人面臨各種精神壓力,焦慮、抑鬱,心理負擔很重,您肯定也會接觸到一些年輕的病人,想請您從中醫專家角度談一談您對年輕人羣體亞健康狀況的看法?

陳可冀:社會的分工要求有從事各種不同工作的年輕人蔘加接班。這是社會的不同分工,人們應該儘可能地服從社會分工不同的要求,接受考驗,認真做好當前的工作。對於難度較高的工作,可以通過學習去熟悉進而做的更好。如果適應不了,應該實事求是地去學習,進而進入角色。行行出狀元,從不知到知,是個過程,這類例子太多了。實在存在困難,應該實事求是申請解決。但俗話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人們應該首先要有克服困難的精神,面向困難,不向困難低頭。這類例子太多了,我願和大家一同努力。

《科學大師》:平常人如果比較懂養生,可以做到一輩子不需要大夫麼?您能舉例說一說現代人生活中最突出或典型的養生誤區麼?

陳可冀:養生和醫療是不同的領域,有不同作用;在一定情況下,養生常常可起到醫療作用,它有一定的適應症,但決不能等同於藥物醫療。這類例子太多了,不勝枚舉。一般地說,有些病休息就可以好轉復原。但對於大多數疾病而言,首先該明確診斷,其次再確定治療措施。有些病休息就可以康復,有些病大夫可以治療,有些病大夫也無能爲力。總之,各有適應症,不可以武斷肯定或否定。一定要實事求是,切不可延誤。

《科學大師》:中醫講求調理,用人體的平衡確保健康,聽聞有人說在中醫的理論中沒有“治不了的病”,是這樣的嗎?

陳可冀:疾病種類很多。有些病休息下來就可以痊癒。有些病目前的醫學科學水平還不能根治,或者僅能有所改善。醫學科學水平在不斷髮展,我們大家都希望能夠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能有更多的貢獻,爲人民解除更多的疾病痛苦。

《科學大師》:您一輩子致力於中西醫結合實踐,有什麼樣的心得可以和我們分享?很多人質疑中西醫沒法很好結合,您怎麼看這種質疑?

陳可冀:中西醫雖然是不同體系的醫學科學,但歷史證明都爲人類健康排除了很多病痛,我們應該愛護它和發展它。當醫療或預防疾病時,中醫或西醫的治療都可以選擇應用。以對疾病的治療有益爲準則。用中醫治療好,就用中醫藥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更好,就用中西醫結合的辦法,總之,病人的利益爲先,一切爲了治好病。主席說“一切爲了人民健康”,這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