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星預估 臺積電股價尚有逾3成的空間

晨星股票分析師李旭暘(Phelix Lee)表示,一個月前,臺積電曾經歷另一次停電,導致3萬片晶生產中斷,潛在損失新臺幣10億元(約合3.58億美元)。但對於具有寬廣護城河積電而言,停電事件並未改變分析師對臺積電於2021年1月喊出的新臺幣760元目標價,臺積電尚有逾3成的空間

李旭暘表示,之所以設定的臺積電溢價具有大幅的上漲空間,因爲相信,未來諸如人工智慧 (AI) 中系統以及自駕系統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對於晶片的需求將會激增。目前爲止,只有臺積電及韓國三星 (Samsung) 具備成熟技術利基優勢,足以應付這類複雜技術的應用。由於進入該產業門檻相當高,導致參與競爭企業僅有數家,並且可有效緩解半導體企業所面臨的顯著週期性影響。屆時,臺積電將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然而李旭暘也承認,就目前的市場而言,AI及自駕技術的成長何時能反映在收益上,還未擁有一個明確的時間表。這類的成長還需要長達5到10年的時間纔有望實現。在此之前,這些尖端技術目前在法律責任方面所面臨的模糊地帶,仍需要加以釐清

經濟護城河的角度來看,臺積電的表現頗爲出色,其資金來源技術壁壘條件優勢,使得臺積電在技術上仍大幅領先其他小型同行競爭者,從而使臺積電掌握寬廣的經濟護城河。

李旭暘指出,像中芯國際(981)這類的競爭對手還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才能趕上臺積電的製程節點進程遑論在不利的政治環境下複製其規模。這些競爭優勢令臺積電在面對來自蘋果(AAPL)、高通(QCOM)和輝達(NVDA)等主要客戶持續訂單時,仍在定價上保有強大的話語權。臺積電在晶片升級方面的資本支出估計將在2023年超過新臺幣9000億元(約合 323 億美元),隨着自動駕駛及高性能運算應用逐漸普及,臺積電將有望得以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