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家長建起了“家長羣”

一個紅包發出後,被羣友迅速搶完,發紅包者緊接着收到了一個個祝賀,祝賀他的小孩在公司晉職。這是美國灣區一家科技公司中國員工的家長羣。

身爲家長,會出現在各種各樣的羣裡,幼兒園、中小學生家長羣……但是越來越多成年人的家長建起了微信羣:大學家長羣、留學生家長羣、公司員工家長羣。

在這些“成年孩子”的家長羣中,羣暱稱除了誰誰的爸爸、媽媽,還有更玄妙的。那家灣區公司的家長羣,羣成員暱稱格式包含子女性別學歷年齡所在城市。而暱稱中表示性別的字母縮寫f(女性female)和m(男性male)還暗藏玄機——大寫字母表示已有對象,小寫字母表示仍是單身。平時羣裡討論的多是子女職位晉升工作評級和年終收入等話題

理解父母好心但不願被監視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加入一些留學生家長羣,發現大多數羣規定成員要按照子女的學校、年齡、所在城市等信息修改羣暱稱。“信息互通、友愛互助,經驗交流分享”是這類羣的羣規關鍵詞。在羣文件中,記者也發現,有不少熱心家長整理出了境外高校的基本情況、申請攻略和相關留學政策的分析。

新入羣家長大多在詢問有關孩子申請學校的事宜,也有笑稱自己只是爲了找個組織“抱團取暖”。在留學生家長羣,家長大致可分爲三類:子女正在申請學校的、已經在境外學校就讀的和孩子已經畢業的,羣聊的話題包括:學校申請、子女的海外學習、生活、工作就業,等等。

雖然多數留學生在出國或出境前早已成年,但父母對子女的這份關愛和擔憂卻並未因子女年齡增長而有所減弱。

事實上,除了留學生父母有家長羣之外,許多內地大學生的父母也有家長羣。這些羣大都由大學老師輔導員組建,爲了方便家長了解孩子的在校情況。目前本科在讀的黃秋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他的老師會定期在羣裡把每個學生的近期表現、學習情況、各類獎助學金名單及日常通知發給家長。

“每個學期末,老師還會把成績單直接郵寄到我家。”黃秋說,“我們從小到大都有家長羣,上了大學還有。”黃秋認爲,家長羣雖說能讓遠在千里之外的父母第一時間掌握子女的在校情況,但作爲成年人,她感覺這個羣像是在‘監督’自己,有一種不被信任的感覺。

黃秋的媽媽是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她告訴記者,在大學家長羣裡,大家熱衷於討論孩子的就業和學習問題。她坦言,孩子的學習和工作是家長心中永遠繞不過的話題。但她也認爲,學校和家長可以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決策,在安全合理的前提下,讓他們逐漸獨立自主。

“父母永遠操不完的心”

那些想隨時掌握孩子一切,不停出現在孩子周圍的家長被稱爲“直升機”家長;習慣於爲孩子安排計劃,幫助孩子提前掃清成長路上障礙的家長被稱爲“剷雪機”式家長。孩子小時候,父母可以像“直升機”無時無刻不在監控,當孩子大了,這些家長想方設法變成“剷雪機”。

針對“剷雪機”式家長,心理諮詢師、知乎親子話題優秀答主左飛認爲,一方面這些父母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兒行千里母擔憂”“無論你多大,在父母眼中都只是個孩子”都是父母良苦用心;另一方面,父母與子女長期近距離生活相處,很難察覺到子女成長過程中自我認知的變化,難以完成“家長”的角色轉換,還是以“老辦法”解決“新問題”。

“父母如果更開明一點,那雙方自然都會好受一些。但人很難擺脫慣性,我們作爲子女不能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要求所有父母都必須開明。”左飛舉例說,如果父母天天逼着他們相親、試圖控制他們的生活,那子女就要把父母批判一番嗎?“在家庭裡,很難爭出誰對誰錯,關鍵是(父母子女)怎樣去中和、平衡這個矛盾。”

如何避免把關愛變成親子衝突的導火索,左飛建議家長可以從三個方面想辦法。一是向身邊比較開明的同齡人或者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輩尋求建議;二是尋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教育專家給予幫助;三是跟子女同齡的年輕人聊聊天,說出自己的困擾,也試着去了解一下現在年輕人的想法。

左飛認爲,父母加入家長羣很大程度上是像家長自己所說的“抱團取暖”,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羣成員彼此間的價值觀和教育觀相似,那這樣的交流並不會帶來太多建設性意見。“就好比你家孩子30歲不結婚,他家孩子40歲不結婚,兩家的父母交流半天,也沒擦出點思想火花,只是疊加焦慮”。

山東某高校教師李家家指出,家長不可能永遠替孩子遮風擋雨。李家家說:“過度包辦,即是控制。其實家長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那顆‘永遠操不完的心’,如果放不下‘家長’的角色,孩子又如何能真正長大呢?”

父母“越界”,子女怎樣應對

面對“直升機”“剷雪機”式家長,有的年輕人默默承受,有人試圖講道理,也有人奮起“反抗”。有的反抗者一方面拒絕父母無微不至的關心,另一方面主動出擊,做家務或幫助父母解決工作上的問題,讓父母意識到自己已經能獨當一面。

90後海歸楊佳坦言自己是“反抗者”,主動出擊。在申請留學的過程中,她說服父母把選擇權給自己。她把從留學中介、有經驗的親戚朋友那裡瞭解到的相關信息主動告知父母,坦陳自己的想法,再與他們一起商量。她發現,“只要在大方向上不出錯,父母都會支持。”

左飛提醒,子女在“反抗”過程中,要注意把握拒絕的度,如果太過極端,可能會讓父母覺得無助。他們的擔憂和關心並不會因爲子女的拒絕而消失,只是憋在心裡不表露出來。短期來看,子女獲得了自由,雙方擁有了邊界感,但長期來說,尤其是當父母年邁,會對他們的心理造成影響。

目前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的李梓華覺得父母關心子女學習和工作尚可理解,“最奇怪的是我爸媽總覺得我沒有朋友。”李梓華說,在他辦完了申請學校的後續流程,自己本想在等開學的這段時間回家陪陪父母,卻沒想到因爲回家後很少出門社交被父母唸叨,“一開始我還比較耐心,聽他們給我講(道理),後面時間一長,就會忍不住吵架。”

李梓華表示,雖然父母偶爾的“越界”讓他感到困擾,但他知道他們的一番好意,都是爲自己着想,因此他會有選擇地考慮並採納父母的意見。他相信,無論是將來找工作的時候,還是工作後與父母年紀相仿的同事相處,父母的意見都會是有幫助的,只不過自己現在有時還接受不了。

文中黃秋、楊佳、李梓華等受訪者均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