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手抗通膨 行庫轉進金融傳產

行庫主管分析,主要是資訊、IT產業受惠疫情效應,在消費市場持續兩年的熱潮,但目前市場買氣已達飽和,許多和「宅經濟」相關的資訊配備已經賣的差不多,接下來市場需求能否延續這二年的熱度,不無疑問;再者,從本益比來看,通常在市場有升息預期時,也會有資金緊縮的預期,投資人會傾向調節高本益比的股票,目前市場以高科技類股的本益比最高,行庫也是因此決定減碼。

至於看好金融及傳產類股的原因,行庫主管分析,升息會幫助金融業的息收增加,包括金融業以浮動利率訂價的資產也會受惠升息效應,而由於通膨會帶動不動產的增值之外,也會帶動原物料價格的上揚,相關與營造相關的例如水泥、鋼鐵等產業也都會受惠。

八大行庫目前在臺股的持股水位合計將近新臺幣1,500億元,其中以合庫、華銀、一銀的部位爲前三大,其中合庫與華銀在350億左右,一銀短投部位則在220億左右。

除了減持電子股、轉向抗通膨股,在過7月、8月股息發放高峰期後,行庫9月開始也進行整體部位調節,行庫主管透露,爲了因應國際變數對股市的影響,以及隨時出現「政策護盤」的指令,多家行庫近來已趁大盤上漲時趁勢賣出相當的部位,騰出空間讓未來能進場護盤,各大行庫近二個月來的減碼部位大概在數十億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