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解碼小黑蚊基因定序 有助研製專屬驅蚊劑

林明德說,透過小黑基因體組裝與註解,後續可針對小黑蚊獨特嗅覺近一步研究。(王志偉攝)

慈濟大研究團隊今天發表解碼小黑蚊基因定序成果,出席有(左至右)呂美曄、林仲彥、林明德、曾俊傑老師。(王志偉攝)

天氣變熱,小黑蚊出沒,被咬後奇癢、紅腫,甚至過敏就醫,小黑蚊一度成花蓮「特產」,現已蔓延到全臺各地。慈濟大學分子生物暨人類遺傳學系副教授林明德與中央研究院學者組成研究團隊,經過3年多研究,完成小黑蚊基因體定序,重要發現小黑蚊特有「嗅覺受體」基因有明顯擴張和特化,研究成果已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未來有機會設計出有效的小黑蚊的誘引劑或忌避劑。

這項研究獲國科會資助,由林明德與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林仲彥、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新世代基因體定序核心實驗室研究技師呂美曄的研究成果,已刊登在5月分國際知名昆蟲分子生物學領域期刊「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慈濟大學副教授林明德說明小黑蚊基因體組裝與解碼的研究成果。(王志偉攝)

林明德說,小黑蚊個體僅約0.14公分,實在太小,能取得的基因體DNA只有幾奈克,與研究團隊討論後,以超微量DNA輸入工作流程建立資料庫,以東部的雌性小黑蚊爲個體研究,所產下的20幾個卵取得的DNA進行PacBio三世代定序,因爲20幾個卵來自同一個媽媽,遺傳物質差異比較少,讓DNA均質化,後續組裝較容易,最佳化後得到完整的染色體DNA定序。

林明德說,重要發現,小黑蚊有156個「嗅覺受體」基因,是埃及斑蚊的兩倍多,其中有134個是小黑蚊專屬的,可能與雌性尋找人類吸血以及產卵地點選擇等有關。這些發現對於小黑蚊的感官生物學以及開發可能的抑制策略,提供重要基礎,透過小黑蚊基因體組裝與註解,對小黑蚊抗藥性基因與其分子遺傳學相關研究有助益。

林明德說,這項研究成果公開上網,可供外界參閱並進行基因體分析,相信對小黑蚊分子生物學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