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到巴黎,中法人士共話“奧運情緣”

(原標題:從北京到巴黎,中法人士共話“奧運情緣”)

新華社巴黎5月10日電(記者劉暘、肖亞卓)中法兩國體育人士10日在法國巴黎舉辦“古都文明對話”活動,與會嘉賓闡釋了對奧運精神的理解,講述了各自的“奧運情緣”。

曾任北京冬奧組委新聞宣傳部部長、現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校務委員會主任的常宇表示,北京冬奧會結束後,奧運賽歷來到巴黎奧運會,如同火炬接力一般,奧運精神在東、西方兩個城市間傳遞。這是紀念中法建交60週年的重要議題,希望中法雙方依託共同的體育盛事,向着共同目標前進。

“奧運會有公共規則,但在不同文化背景、社會體系和管理機制中去實施,展現出來不同魅力。法國有着深厚的藝術底蘊和文化積澱,人們在鬆弛和創造性的氛圍中體驗奧運會。我非常期待塞納河畔的開幕式,與城市文明結合在一起。這是非常大膽、浪漫的想法,希望看到這個嘗試展現出來的魅力。”常宇說。

巴黎奧運會和巴黎殘奧會推廣大使、法國弗朗什·孔泰大學副校長兼奧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莫南表示,奧運會是對青少年的教育實踐,是身體和智力健康的完美結合。巴黎奧運會將成爲傳播奧運價值理念和精神的有效載體和樣板,將動員全社會將奧運精神推向新高度。奧運會同時要承擔起倫理道德、性別平等、尊重殘疾人等方面的社會責任。

法國退役跆拳道運動員帕斯卡·讓蒂說:“奧運會是世界和平的燈塔,讓不同國家和地區超越語言、文化和政治隔閡,縮小分歧、增加團結。我在中國生活了10年,充分體驗了相互尊重、理解、包容、公平競爭與合作。奧運會是全球語言,我們應該抓住機會爲年輕人創造美好時代。”

速度滑冰冬奧冠軍、國際奧委會委員張虹說,中法在冬奧會上也有着不解之緣。“1992年法國阿爾貝維爾冬奧會上,中國隊實現了冬奧獎牌‘零的突破’,速度滑冰選手葉喬波得到銀牌。”

國際奧委會文化與奧林匹克遺產委員會委員侯琨說:“巴黎舉辦過三次夏奧會,給奧運發展帶來許多創新和貢獻,比如1924年巴黎奧運會誕生了第一個奧運村。法國人將藝術、教育和奧林匹克做了很深的連接。北京是‘雙奧之城’,啓發其他城市的未來發展。”

國際奧林匹克收藏家協會主席博拉漢姆從紀念品收藏角度闡述奧運遺產價值:“吉祥物、海報、明信片、紀念徽章都是見證奧運會的歷史載體,承載着人們對奧運會的美好記憶,保存和分享將有助於傳播奧運精神。有的吉祥物令人愛不釋手,比如冰墩墩成爲北京冬奧會的縮影和象徵,2024巴黎奧運會的吉祥物也承載了法國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法國策展人納蓋特認爲,巴黎奧運會將讓中法文化和體育交流上升到新高度,北京和巴黎的密切交流將取得豐碩成果。“中國在擊劍、乒乓球、跳水等很多項目上都有成功的交流範例。從北京到巴黎是從一個文明到另一個文明、從世界一端到另外一端的交流,這種不間斷的跨地域、跨文化交流,讓中法友誼更堅固。”

索契、平昌、北京三屆冬奧會志願者齊懷遠說:“每次做奧運志願者都是全新體驗,巴黎奧運會時,我將以司機身份出現在奧運村,對我來說是全新挑戰,要儘快熟悉環境,爭取爲安全和諧的秩序貢獻力量。現在走到國外當志願者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今年應該也不例外。希望巴黎給我們機會,我們把微笑和服務從北京帶到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