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肝病之島」變國際典範 肝病權威分享臺灣防治三部曲

臺灣肝病防治成果躍上國際!《Dia:gram》期刊今舉辦「COVID-19下的檢測與診斷躍進 亞太區診斷論壇」,肝病防治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右上)受邀分享臺灣經驗。(王家瑜攝)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教授分享臺灣肝病防治經驗。(肝基會提供)

臺灣肝病防治成果躍上國際!《Dia:gram》期刊今舉辦「COVID-19下的檢測與診斷躍進 亞太區診斷論壇」,肝病防治基金會總執行長、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楊培銘受邀分享臺灣經驗,他指出「主動篩檢、積極追蹤、馬上治療」是肝病防治的重要三部曲,不僅要串聯公私部門資源提升篩檢可近性,找出潛在的肝炎患者,更要向下紮根、從小培養疾病認知。

臺灣曾被稱爲「肝病之島」,七零年代高達8成國人感染過B型肝炎病毒,位居全球第一,1984年起國內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帶原率已成功控制在1%以下;而國內C型肝炎盛行率約4%,遠高於鄰近的大陸、日本、韓國等,隨着口服藥物發展已有顯著降低,衛福部也訂定「2025年全面消除C肝」目標,指日可待。

楊培銘表示,B、C型肝炎早期沒有症狀,當出現症狀通常已是末期;全臺推估有15萬人該治療而未治療,其中3分之2都是不知道自己感染。目前國內提供45到79歲民衆終身一次B、C肝免費篩檢,但他強調更重要的是「追蹤治療」,有些患者不瞭解肝炎背後的肝硬化、肝癌風險,認爲沒有症狀就沒事,因而不願意花時間回醫院追蹤。

爲了找回這些「失蹤」的B、C肝感染者,各醫院無不出奇招。楊培銘分享林口長庚醫院的經驗,醫療團隊主動出擊「Call客」,但成效不彰,甚至被當成詐騙集團,因此他們退而求其次,只要這些病人到醫院就診,不論科別,醫師會藉機進行肝病衛教,他笑說「簡直是佈下天羅地網」,只爲了讓病人回來追蹤治療。

楊培銘提到,部分醫院開始採行「一條龍」的檢測流程,直接先抽兩管血,第一管先驗抗原和抗體,如確認感染,直接用第二管血來驗病毒量,有助於醫師快速掌握病況,也讓病人少跑一趟醫院、少抽一次血,提升民衆的治療意願。

治療方面,楊培銘說明,C肝新型口服藥物自2019年放寬給付條件,療程爲8到12周,治癒率達98%,越早治療效果越好;B肝治療則相對困難,目前一次健保給付頂多3年,需再次評估申請,但有部分患者停藥後陷入復發險境,相關單位預計近日和醫界開會討論放寬給付條件,盼進一步提升國內B肝患者治療成效。

2021年底一項亞洲肝病認知調查顯示,臺灣民衆無論對於肝病知識、認知與態度,都明顯高於其他各國,在11個亞洲國家中名列前茅。楊培銘指出,肝病防治基金會成立27年來,持續串聯政府部門和民間單位的力量,迄今已進行700多次免費篩查;去年起亦針對國小學童開辦實體及線上課程,讓下一代及早建立正確的疾病預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