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進黨大敗 談政府治理與政府律師

(圖/本報系資料照)

數週前的地方公職人員選舉、18歲公民權修憲複決案結果已出爐。18歲公民權公投部分,同意票佔52.96%,惟不到600萬票、離通過門檻965萬票相去甚遠。地方公職人員選舉部分,此次選舉堪稱「冷清」,直轄市長、縣市長投票率皆顯著下降。此外,民進黨在地方首長選舉中僅拿下5席,這對蔡政府而言無疑敲響了警鐘。筆者以爲,2024選舉在即,蔡政府若不亡羊補牢,兩年後的總統及國會大選亦將面臨慘痛的教訓!

此次選舉何以出現投票率低落與執政黨大敗的現象?筆者以爲,蔡政府連任後荒腔走板的執政措施與對法治、憲政的漠視正是其失去人民支持的主因,茲列舉如下觀察供讀者參考:

一、從陳時中敗選看來,疫情治理成績顯然過遠大於功。

從疫情初期無視憲法保障國民出入境之權利、拒絕小明歸國與總統親自下場「指導」國產疫苗戰略,到近期確診者和居隔者被剝奪憲法所保障之投票權,和在敏感的兩岸局勢和險惡的全球疫情下,臺商與各地華僑無法使用其理應享有的不在籍投票制度。在在顯示蔡政府在防疫工作上對法治、對人權的無視。

二、民進黨爲貫徹其「非核家園」黨綱,無視全球氣候變遷加劇、罔顧2018公投結果刪除《電業法》有關「廢核」的規定。

2018年公投已經反映了民意對民進黨「非核家園」神主牌的否定態度、要求廢除《電業法》之「非核家園條款」。惟蔡政府至今對其「非核家園」之政策仍不肯鬆口、其能源佈局中仍未見核電,罔顧氣候災難在即,也是對法治的踐踏!

三、民進黨「臺獨黨綱」與中華民國「一中憲法」明顯有異,以「臺獨」作爲執政工具已造成兵兇戰危的災難,蔡政府難辭其咎!

今年8月初裴洛西訪臺後,兩岸關係降至冰點。從解放軍軍演到禁止臺灣未完成註冊的75%食品業者出口到大陸,破壞了蔡政府「維持現狀」的承諾,爲選舉大打「抗中保臺」神主牌的政府對臺灣當今兵兇戰危的情勢難辭其咎。面對地緣政治風險,不但是身在大陸的臺商受到影響,國人亦有移民、轉移投資到國外等避險舉措。再加之民進黨呼之欲出之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先生自詡爲「務實的臺獨工作者」,中華民國憲法在賴先生的主張下有何意義?是否有受到遵循的可能?如此罔顧憲政與人民安危,人民又如何放心投票給民進黨?

有鑑於政府各部會首長未必熟悉法律,筆者數十年來倡議應建立具備全觀性與主動性的「政府律師」團隊。當今稍具規模之企業皆已配置法務法遵律師爲企業所做的決策把關,政府所施行之政策、所發佈之法令無一不影響人民的憲法權利,豈有不受政府律師把關之理?

傳說中成吉思汗頒佈之「雅賽法典」,曾訂下「傳不祥情報探子,斬」的規定。此等不願接受不同意見之作風,顯非當代法治國所取,以此形容臺灣當今的政治產業生態可說是再合適不過。面對當今氣候變遷之重大變局,如若有政府律師,豈會任由政府無視公投結果?如若有政府律師,豈會發生小明無法歸臺、確診者無法投票此等違憲謬事?如若有政府律師,又豈會不提醒未來的總統候選人莫無視憲法規範、大踩臺獨紅線?

爲今之計,爲解決我國民主法治亂象,引進具備全觀性法律人素養、有受法律保障的獨立性、得主動參與重大決策確保政府「依法行政」的政府律師刻不容緩!筆者在此呼籲,往者已矣、來者可追,即刻落實「政府律師」制度,精進政府治理之法治品質!(作者爲法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