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死亡中珍惜!游泳教練之妻成大體老師 紀錄片感動學生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紀錄片導演陳志漢(右)和雲林縣褒忠國中師生分享創作初衷。(許素惠攝)

雲林縣褒忠國中放映《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紀錄片,講述生命的意思義及親情修補,不少人因感動而流淚。(許素惠攝)

死亡距離青春年少似乎很遠,卻是隨時可能遇到的人生課題,雲林縣褒忠國中放映紀錄片《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藉由大體老師啓思生命的意義及親情的修補,導演陳志漢並受邀和學生座談,希望大家把握和親人相處的分分秒秒,努力溝通,不要等到生命枯竭才懊悔。

豐泰文教基金會支持褒忠國中生命教育課程,校方爲了讓學生珍惜生命與親情,播放《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邀請學區內其他小學一同加入,也開放社區居民觀看,校長陳昭龍希望將有限資源發揮最大作用,把學校教育擴大爲社區教育。

故事描述游泳教練林惠宗妻子成爲大體老師,在等待被解剖的1年中,他每月從嘉義開車北上,到輔大醫學院看太太,報告他和孩子的生活狀況,解剖前最後一次探望,他再也壓抑不住,覺悟過去沒有把握機會或不懂表達的愧疚、遺憾、思念,都隨着淚水潰堤。女兒也驚覺家裡少了個人而失魂落魄,才發現好多話沒來得及向媽媽說,原本對父親有些怨懟,但隨着大體老師在解剖課的啓用,她開始思考生命的終點到底在哪裡?活着又是什麼意思?母親的離開,竟成了修補父女關係的機會。

沒有灑狗血煽情,只是市井小民的日常,呼應片名的靜默流暢,卻流露着一股濃得化不開的哀傷,連平常活躍頑皮的孩子都靜了下來,有人眼眶泛淚。

陳志漢分享拍攝初衷,強調死亡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所以只能坦然以對,但苦短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及時珍惜和家人相處的時光,意見不同時就好好溝通,愛與思念,愧疚與感謝等情感,都要把握機會表達,纔不會在彼此生命結束後留下一生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