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菌羣、糞大腸、大腸埃希氏菌檢驗的相關知識

1、大腸菌羣、糞大腸菌羣和大腸埃希氏菌檢驗方法

1) 大腸菌羣(colifoms)

一羣在36°C培養48h可發酵乳糖產酸產氣、需氧或兼性厭氧的革蘭氏陰性無芽孢桿菌。

該菌主要來源自人畜糞便,作爲糞便污染指標評價食品的衛生狀況,推斷食品中腸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

2) 糞大腸菌羣(Fecal colifoms)

也稱耐熱大腸菌羣。指大腸菌羣中能在44.5C生長、發酵乳糖產生氣體的一羣細菌。

與大腸菌羣一樣,並非細菌學分類命名,而是衛生細菌領域的用語,它不代表某一個或某一屬細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這些細菌在生化及血清學方面並非完全一致。

食品衛生學意義:作爲糞便污染食品的指標菌,MPN值愈低則說明食品受糞便污染程度及對人體健康危害程度愈低。

作爲腸道致病菌污染食品的指針,大腸菌羣數量越多則腸道致病菌存在的可能性就越高,但兩者之間並不總是呈平行關係。

3) 大腸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

分類學概念:腸桿菌科、埃希氏菌屬。是人和溫血動物腸道內普遍存在的細菌,是糞便中的主要菌種。一般生活在人大腸中並不致病,但它侵入人體一些部位時,可引起感染。主要有:

■ O抗原(菌體抗原,150個)

■ K抗原(莢膜抗原,90個)

■ H抗原( 鞭毛抗原,50個)

4) 致瀉性大腸埃希氏菌

能侵入腸粘膜上皮細胞,引起食物中毒的大腸埃希氏菌。產毒性大腸埃希氏菌(ETEC)-腸胃炎、旅行性腹瀉。

■ 致病性大腸埃希氏菌(EPEC) — 嬰兒腹瀉;

■ 腸出血性大腸埃希氏菌(EHEC)—出血性結腸炎;(O157∶H7;O104∶ H4;O111;O126等)

■ 侵襲性大腸埃希氏菌(EIEC)—桿菌性痢疾;

■ 粘附性大腸埃希氏菌(EAEC)—急慢性腹瀉。

2、大腸菌羣、糞大腸菌羣、大腸埃希氏菌的關係

3、相關檢驗方法標準

■GB 4789.3-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菌羣計數

■GB 4789.38-2012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埃希氏菌計數

■GB 4789.39-2013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糞大腸菌羣計數

■GB 4789.6-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致瀉大腸埃希氏菌檢驗

■GB 4789.36-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埃希氏菌O157:H7/NM檢驗

4、大腸菌羣和糞大腸菌羣的檢測流程圖

5、大腸菌羣計數檢驗的操作

1) MPN法:

結果報告:根據經確證後的對應濃度陽性管數查MPN表(MPN:最可能數,基於泊松分佈的一種間接計數方法)

2) VRBA平板計數法

結果報告

經最後證實大腸菌羣陽性的BGLB試管比例乘以VRBA菌落數再乘以稀釋倍數,即爲每克(毫升)樣品中大腸菌羣數。

如:稀釋倍數10-3,吸取樣品稀釋液1mL平板典型或可疑菌落數100挑取10個典型或可疑菌落接種BGLB→陽性6管。

6、大腸埃希氏菌MPN計數法檢驗程序

7、大腸埃希氏菌在EMB上的菌落形態

具黑色中心有光澤或無光澤的典型菌落。

8、靛基質試驗(呵噪試驗)(I)

■ 原理:某些細菌能分解蛋白質生成呵器,呵跺與對二甲基氨基苯醛結合,形成玫瑰呵噪紅色化合物。

■ 培養基:色氨酸肉湯。

9、甲基紅反應(MR)

腸桿菌科各菌屬都能發酵葡萄糖,在分解葡萄糖過程中產生丙酮酸,進一步分解中,由於糖代謝的途徑不同,可產生乳酸,琥珀酸、醋酸和甲酸等大量酸性產物,可使培養基PH值下降至pH4.5以下,使甲基紅指示劑變紅。

■ 培養基:MR-VP培養基。

10、V-P試驗(VP)

某些細菌在葡萄糖蛋白陳水培養基中能分解葡萄糖產生丙酮酸,丙酮酸縮合,脫羧成乙酰甲基甲醇,後者在強鹼環境下,被空氣中氧氧化爲二乙酰,二乙酰與蛋白陳中的肌基生成紅色化合物,稱V一P(+)反應。

36℃±1℃培養48h,加數滴甲基紅溶液。

11、檸檬酸鹽利用試驗

有的細菌如產氣桿菌,能利用檸檬酸鈉爲碳源,因此能在檸檬酸鹽培養基上生長,並分解檸檬酸鹽後產生碳酸鹽,使培養基變爲鹼性。此時培養基中的溴麝香草酚藍指示劑由綠色變爲深藍色。不能利用檸檬酸鹽爲碳源的細菌,在該培養基上不生長,培養基不變色。

12、大腸埃希氏菌與非大腸埃希氏菌的生化鑑別

■ 大腸埃希氏菌爲革蘭氏陰性無芽胞桿菌,發酵乳糖、產酸、產氣,IMViC 生化試驗爲﹢﹢﹣﹣或﹣﹢﹣﹣。只要有1個菌落鑑定爲大腸埃希氏菌,其所代表的LST肉湯管即爲大腸埃希氏菌陽性。依據LST肉湯陽性管數查 MPN 表(見附錄B),報告每 g (mL)樣品中大腸埃希氏菌 MPN 值。

13、大腸埃希氏菌平板計數法(第二法)

14、大腸埃希氏菌平板計數

1) 選取2~3個適宜的連續稀釋度的樣品勻液,每個稀釋度接種2個無菌平皿,每皿1 mL。同時取1 mL稀釋液加入無菌平皿做空白對照。

2) 將10 mL~15 mL冷至45℃±0.5℃的結晶紫中性紅膽鹽瓊脂(VRBA)傾注於每個平皿中。小心旋轉平皿,將培養基與樣品勻液充分混勻。待瓊脂凝固後,再加3 mL~4 mLVRBA-MUG覆蓋平板表層。凝固後翻轉平板,36 ℃±1℃培養18 h~24 h。

3) 選擇菌落數在10 CFU~100 CFU之間的平板,暗室中360nm~366 nm波長紫外燈照射下,計數平板上發淺藍色熒光的菌落。

4) 檢驗時用已知MUG陽性菌株做陽性和陰性對照。

18、大腸埃希氏菌平板計數的報告平板計數的報告

兩個平板上發熒光菌落數的平均數乘以稀釋倍數,報告每g(mL)樣品中大腸埃希氏菌數,以CFU/g(mL)表示。若所有稀釋度(包括液體樣品原液)平板均無菌落生長,則以小於1乘以最低稀釋倍數報告。

來源:食品實驗室服務公衆號說明:轉載只爲分享目的,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