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發生率下降 專家揭「關鍵原因」死亡風險降逾4成

大腸癌發生率下降,主要和篩檢意識擡頭有關。(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衛福部國健署今(27)日公佈105年癌症登記報告,雖然癌症時鐘再快轉2秒,但全癌標準化發生率和大腸癌發生率呈現下降趨勢。對此,國健署署長王英偉指出,這和「篩檢」有很大的關係,以大腸癌來說,50-69歲糞便潛血檢率爲56.6%,可降低死亡風險達44%。

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資料顯示,新發癌症人數爲10萬5,832人,較104年增加676人,發生人數依序爲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嚥)、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食道癌。其中大腸癌發生人數雖連續11年爲第一,但較104年減少205人,已連續2年下降,顯示大腸癌篩檢效果已逐漸產生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吳建遠,雖然癌症發生人數上升,但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來看,105年每10萬人中有296.7人罹癌,較104年每10萬人減少5.3人;其中肝癌、大腸癌標準化率相較104年每10萬人減少1.9人及1.7人,是發生人數及標準化發生率下降最多的二種癌症,其中相較104年男性每10萬人減少2.5人及2.8人,女性則減少1.4人及0.8人,男性大腸癌標準化率降幅加大。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圖/記者趙於婷攝)

根據國際實證顯示,篩檢可大大降低死亡率,50-69歲每1-2年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15-33%死亡率,35歲以上具菸酒習慣的男性,每3年做一次口腔黏膜目視檢查,可降43%,50-69歲婦女每2-3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21-34%,而子宮頸抹片篩檢,則可降60-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

王英偉強調,癌症最重要的還是預防勝於治療,危險因子可分爲先天及後天,先天可歸納爲老化性別基因,後天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煙、酒、檳榔和癌症有關,油膩、燒烤紅肉加工肉品甜食,缺乏運動、肥胖等也都癌症密切相關,一定要注意自身的飲食生活型態

▲國健署呼籲,定期篩檢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圖/國健署提供)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