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賦能,讓“車等燈”變“燈看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楊然 通訊員 李佳

攜程發佈的《2024五一假期旅行總結》顯示,武漢位列全國熱門旅遊目的地第8位。

客流、車流創新高,交通管理也迎來“大考”。武漢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122警情中心介紹,得益於交警高等級勤務現場疏導與大數據技術協同治理,“五一”假期武漢市交通平穩有序,商圈及景區周邊道路未出現長時間、大面積擁堵,無較大交通事故發生。

全息路口

開啓“全時視角”

今年“五一”假期,東湖風景區接待外地遊客量超去年3倍,單日接待遊客超55萬人次,日接待人數創歷史新高。

梨園廣場轉盤毗鄰東湖風景區,是二環線通往徐東大街和長江二橋的重要通道,每逢節假日,交通壓力巨大。

“看,上面顯示了路口經過的每一臺車的詳細信息。這裡是我們建設全息路口的一處試點。”武漢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科技處民警何洋介紹。在武漢交通管理大數據支撐研究中心,牆面上的一塊液晶屏幕上,展示着梨園廣場轉盤“全息路口”全部信息。

據介紹,全息路口通過擬合多方向的雷達和視頻探頭信息,產生車輛車牌、位置、速度、軌跡等多種基礎數據,爲交通組織疏導和事故快速處理提供支撐,是武漢交警利用大數據技術治理城市交通的最新成果。

依託全息路口的“全時視角”,還可實時獲取每條車道車流量數據,令路口信號燈自適應配時更加精準高效。

“車路協同”

讓物流更暢通環保

武漢經開區東風大道三角湖路路口,也是試點路口之一。該路口車道多、貨車多,交通組織複雜,通過實時監測各車道車流,信號燈配時更聰明,通行效率明顯提升。

“我們在實踐中發現,在交通複雜的路口,無論是預設固定信號燈配時,還是人工現場干預,都不如基於大數據的自適應配時效率更高。”何洋說,大數據賦能,讓“車等燈”逐漸變爲“燈看車”。

以大數據爲底座,“車路協同”的應用場景也越來越廣泛。武漢市公安交管部門數據顯示,作爲國家智能網聯汽車(武漢)測試示範區所在地,武漢經開區已有508個路口應用了“車路協同”智慧交通系統,與車載單元裝置結合,可實現車速誘導、交通標誌提醒、闖紅燈預警等功能。

“武漢經開區的‘車路協同’系統在物流貨車上應用效果最爲顯著。”何洋介紹,貨車自重大,每次剎車和起步都格外耗油。“車路協同”系統能根據前方車流量和信號燈數據,爲駕駛員合理規劃車速,儘可能減少停車次數,提高燃油效率,降低尾氣排放,實現經濟和環保雙贏。隨着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的快速發展,“車路協同”在城市自動駕駛輔助方面也將發揮重要作用。

大數據治理交通

爲智慧城市“探路”

截至4月底,武漢市機動車保有量已突破460萬臺,日均在途車輛200餘萬臺,還有300餘萬輛電動自行車穿行於大街小巷,超大城市的交通壓力在節假日尤其凸顯。

“我們主要創新應用了三項數字化舉措。”武漢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科技處副處長張建華介紹。

“一是智能避堵誘導。我們與高德、百度等導航服務商合作,搭建交通態勢監測模型,在景區車流量大時對過路車輛採取繞行誘導,對進景區車輛強制誘導指定出行線路,起到了較好的效果。二是預約停車引導。武漢交警在黃鶴樓等景區試行了停車預約模式,對未進行停車預約的車輛發短信告知周邊停車場飽和情況,提前進行車輛分流,避免了違停和車輛進停車場排隊等候對道路通行的影響。三是實現全息路口的智能化信號配時。我們正在城區部分道路開展全息路口建設試點,信號機根據路口設備實時採集的車道級全息精確數據,精準控制紅綠燈的相位、相序和時長,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大幅提升了道路通行效率。”張建華說。

“整合車流、人流、物流及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等數據,提升交通指揮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提高通行效率、運力銜接和應急處理水平,降低城市擁堵。”按照《武漢市新型智慧城市“十四五”規劃》提出的思路,武漢交警正積極探索以數字化手段賦能精細化交通治理,讓城市交通管理更智慧,運行更穩健。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