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畢業等於失業嗎

最近三年,3000萬的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仍未找到工作。到了2024年,將有1100萬大學畢業生踏入社會。未來十年,每年將有1000萬大學生加入社會。他們將面臨巨大的社會壓力。一邊是還未找到工作的大學生。一邊又有剛入社會的大學生。未來的工作機會競爭更加激烈。爲什麼大學生的工作崗位如此難找呢?

相比於以前,現在學校擴招,大學生遍地都是,只要有點腦子,都能上得了大學。而大學生人數的暴增,也就意味着大學文憑的貶值。1977 年,中國剛剛恢復高考之時,僅有 27 萬人被錄取,錄取率還不到 5%,那時的大學生被稱作天之驕子。就2021年高考人數達到1078萬,錄取了1001.3萬人,錄取率接近93%。基本就是隻要參加高考,就有大學可以讀書。這也使得大學文憑的價值大大縮減。

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如今,優秀的大學畢業生或許還能獲得一份體面的工作,但大多數人卻面臨着就業難的問題。研究生去搶本科生的飯碗,本科生去幹大專生乾的活,這種逐級替代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一個大學生的演講說,要是我沒上過大學就好了,如果我沒上過大學,我就可以心安理得的去當服務員,可是我上過大學拉不下臉,如果我沒上大學,就可以找一個沒有學歷門檻的工作,不用像現在這樣進退兩難。普通的體力活,感覺我對不起自己這麼多年的付出和父母的期望。父母辛辛苦苦賺錢,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最後畢業之後,回到像自己就能工作的體力勞動上,這是多麼的失望。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高學歷似乎成了一把雙刃劍。它既是大學生進入社會的敲門磚,也是大學生難以擺脫的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