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海綿城市 中市強化排水防洪能量

臺中市政府12日舉行市政會議,水利局長周廷彰進行「打造韌性城市 治水有成 市民有感」專案報告。(盧金足攝)

綠川水環境改善計劃第2期工程,污水截流及環境營造,成爲已成爲全臺最熱門的景點之一。(盧金足攝)

綠川成功整治後,南區復興路至愛國街段工程進度達98%,河道上打造「書屋橋」,營造悠閒文藝水岸空間。(盧金足攝)

臺中市水利局長周廷彰12日在市政會議針對淹水、污水、缺水等問題的改善過程與規畫;水安全、再生、淨化等治水思維;綠柳川、筏子溪、軟埤仔溪、葫蘆墩圳等河岸成果,對未來的藍圖展望進行專案報告,加強全市全流域治理,連結水道、鐵道及園道,讓臺中這座城市更宜居。

臺中市政府12日舉行市政會議,水利局長周廷彰進行「打造韌性城市 治水有成 市民有感」專案報告,細數市府近4年的水利建設成果,包括投入約26億元整治野溪及改善農路、雨水下水道建置率突破75%、廣設滯洪池、全國第一4年內新增6座水資源回收中心、污水用戶接管突破17萬戶等排水改善工程,更營造市民的河川、全國首創註冊臺中河川品牌等。

副市長林陵三予以肯定,期待透過在前瞻計劃爭取到的55.4億元經費,持續營造不缺水、不淹水、親近水的優質生活環境,讓臺中成爲永續韌性的宜居城市。

爲解決103年以前臺中市海線地區淹水、污水下水道建置率低及缺水等情形,市府近4年來全力改善易淹水地區水患情形,不僅在野溪整治及農路改善部分,投入約26億元,改善野溪護岸及農路達153公里;也建置雨水下水道,目前建置率突破75%,建置長度位居六都第3;更廣設滯洪池,增加42萬噸滯洪量,使總滯洪量達157萬噸。

3年多來市府除了積極建設硬體設施,強化排水路清淤工程,改善易淹水點86處、減少淹水面積達1400公頃,尤其是過去逢豪大雨必淹的靜宜大學前、大甲民生地下道、沙鹿火車站前、太平光隆營區、南屯交流道等,透過增設雨水下水道、建置滯洪池、截流箱涵及排水改善等工程,近年未再出現淹水情形。

在污水建設上,市府近4年新增6座水資源回收中心,居全臺之冠,與103年以前相較,可處理污水量增加2.4倍、達26萬噸,用戶接管突破17萬戶;未來也以每年增加3萬用戶接管戶數、接管率達30%、累積接管30萬戶的「污水333」爲目標持續建設污水處理系統。

周廷彰表示,市府也獨步全國打造臺中河川品牌,首創將中區綠川及豐原葫蘆墩圳註冊商標,並定位出包括柳川、惠來溪、旱溪、食水嵙溪等每條河川的獨特個性,透過河岸的重生、變貌,重新展現它們的美麗,讓市民慢慢找回對河流的情感。

市府在中央前瞻計劃預算中,爭取到55.4億元經費,各項經費均已到位,其中水與環境一項經費更獲37億元挹注,金額爲全國第一,未來也將持續營造不缺水、不淹水、親近水的優質生活環境,要讓臺中成爲具有永續韌性的宜居城市。

「水利局都做到了!」林陵三表示,一個城市有河流經過,如果好好營造,會出現很好的美景,就像大家熟知的多瑙河、塞納河等,臺中市從北到南有大安溪、大甲溪、大肚溪等河川流經,而筏子溪、綠川、柳川等支流兼具防洪、排水功能,市府義不容辭進行整治,包括在柳川、綠川的河底做了箱涵以順利排洪,河岸上則進行景觀改善,在都市中增加許多遊憩點,讓河川除了可以排水防洪,更兼具親水功能。

市府秘書長黃景茂指出,文心路路平後的人行道使用透水、耐壓地磚,相較原來不透水的地磚,經費約增加30%,雖然成本較高,卻可以加強排水,更利用「水撲滿」原理儲水再運用,是打造海綿城市重要一環,希望未來大量使用到全市各人行道中。

另外,對於水利局將水資中心這個過去大家認爲的「鄰避措施」,打造成水資公園,變成「迎臂措施」,獲得多座獎項肯定,做得一年比一年好,吸引許多居民前往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