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名汽車工程師決定一個人設計一輛車……

要擱一年前,我也不會口出如此狂言。畢竟自己所學所會,和工業設計那些需要“藝術細菌”的事,八竿子打不着一瞥!

但AI發展的速度,遠超我們想象,至少,遠超我個人的想象。

所以纔有了今天這篇文章。

廢話少說,直入主題!

首先,我們來定義一下車的基本尺寸參數吧!比如一輛軸距3000mm、車高1500 mm、輪胎OD800 mm、車長5000 mm的轎車!

按上面的尺寸,可以在CATIA裡畫出如下線條:

然後,把這張圖放到AI裡,以此輪廓生成一些側視圖(我這裡用的是Stable Diffusion WebUI,將線條作爲一個Canny Control,使用txt2img,其他工具同理)。

然後,通過不同參數的組合嘗試,不斷生成,直到有一張能讓自己滿意的側視圖。

最終,我選了下面這張。

當然,這只是第一步,很多細節還經不起推敲,我們只是來參考這個Proportion。

接下來,我們把這張側視圖放到CATIA裡作爲參考,然後嘗試用IMG拉出一個3D模型。

鑑於之前IMA建模的呼聲也比較高,我這裡就斗膽分享一個自己用IMA捏汽車外形的一個萬金油的思路。

萬物始於一個球~

然後,把這個球靠近Y0的面和底面刪掉。

再移動到一側,做個對稱。這樣,我們只需要調整半邊即可。

開始調點:先把這個方盒子,從側視圖上,調整到和車差不多的尺寸,然後在前後玻璃的底端各切一刀。

來到俯視一點的視圖,把y向也分割一下,比如我習慣分成三段。

接下來,把車頂區域的面擠出來。

再多細分出一些網格,然後從三個視圖上分別調整一下控制點,車的大體輪廓就基本出來了。

接下來,我們來介紹一下輪眉處的做法之一。用圖示工具,按ctrl多選1234四個面,向內做個擠出。

操作完效果如下:

然後刪掉下面的面。

再然後,就是拖拖拽拽控制點,把這個輪廓調成輪眉的輪廓(近似圓形,可以畫個草圖輔助參考)。

後輪處做法同理。

剩下的,就是一些細節的調整了。由於我們只有一個側視圖做參考,因此大多數細節需要靠自己的經驗與想象,這部分很難用語言描述成具體的操作步驟……

大概10分鐘之後,模型變成了下面的樣子。

理論上,到這裡就接近尾聲了。

但對於“設計一輛車”這麼大的一個話題來說,上面所做的內容在整個項目開發週期中,說白了微乎其微。

作爲在汽車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人,我忍不住多說兩句:

在AI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畫一輛好看的車,再建成3D模型,對於一個設計師並不是什麼難事。

但是,當我們要把畫的圖和模型造成實物時,一系列的約束就來了:

首先作爲一輛車,要能跑起來,能轉彎,這就需要塞入底盤、動力系統、等一系列部件;

其次,作爲一輛車,人要坐進去,駕駛或乘坐,因此座椅、方向盤要塞進去,又要保證足夠的肩肘臀空間;

再次,動輒幾十公里上百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需要這輛車足夠安全,不但要保護車內的乘客,還要保護被車撞到的對方的人和車,因此一系列防撞、吸能的結構要塞進去。

在包住上述必須存在的所有要素的前提下,再設計出一輛好看的車,似乎就沒那麼容易了…

但,這還沒完:

這輛車要能耗低,所以風阻對造型有要求;

這輛車要安靜,所以風噪對造型有要求;

這輛車的零件要能批量生產且合格率不能太低,所以製造對造型有要求;

甚至在現如今網友拿着放大鏡看車的年代,如何讓一個縫隙的匹配更容易控制,都對造型有要求;

所以,滿足了上述所有要求,再保證一個好看的設計,變得更難了。

然而,上述的約束,還僅僅是一輛很Normal的車的通用素質。

在這個如此內卷的年代,一輛中庸的車,是無法贏得市場的。因此,市場和產品定義的輸入,也是限制造型設計的因素之一:

要有智駕,所以要佈置一堆雷達攝像頭傳感器;

要有智能座艙,所以要佈置HUD,要佈置冰箱彩電大沙發;

你以爲這就完了嗎?

但還有最重要的一點:要有性價比,車價要低。這就意味着零件成本要低。而成本,也是對造型設計很大的約束之一。

以上內容一定程度地回答了一個疑問:爲什麼很多車企在車展上展出的概念車很炫酷,但變爲量產車之後卻平平無奇。

那麼,問題來了,大家覺得,需要哪些角色做哪些努力才能保持住設計的初心呢?歡迎各位行業大佬在評論裡留言交流~

(注:本文作者“Catia小狼”,一名深耕汽車研發圈多年的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