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首見議而不決 學者:全民埋單

電價審議委員會在29日開會決定電價是否調漲,經濟部長王美花(右)與臺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左)在立法院趁休息時交換意見。(姚志平攝)

經濟部昨以俄烏戰爭國際燃料價大漲大跌爲由,對4月電價漲或不漲「暫不決定」,是電價公式上路以來首例「議而不決」;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樑啓源示警,電價這次不漲,讓中油、臺電財務狀況雪上加霜,這種不尊重市場價格機制,跟國發會今將公佈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的淨零排放理念是「背道而馳」。

經濟部官員坦言,如果全球油氣價持續飆漲,中油、臺電壓力確實很大,緩漲至多也僅能撐到夏季電價結束,等10月進入冬季電價,順勢調漲,或許比較合適,但學者也擔心愈接近「選舉」,調漲電價,更不可能。不過,中央大學臺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認爲,即使政府不漲電價,今年CPI破2%(通膨警戒線)的機會仍高。

樑啓源認爲,「電價調漲沒什麼好猶豫」,去年國際油價全年平均68美元,現在油價超過100美元大關,適時調漲電價是很合理的事,此外,歐洲爲了制裁俄羅斯,試圖減少對俄羅斯能源進口的依賴,少了一個重要的供應來源,即使俄烏戰爭結束,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油價要回跌到80美元以下,恐怕短時間內不太可能。

樑啓源表示,電價不漲,中油第一個「倒楣」,俄烏戰爭已經讓中油累計虧損近600億元,等於是資本額約1300億元的一半,能源成本大幅上揚,終端售價又不能漲,若資本額變負數,等於政府帶頭破壞公司治理規則;待政府發公債替中油增資,等於讓全民埋單,用多數納稅人的錢,去補貼用電大戶,是欠缺公平的作法。

吳大任認爲,現在100美元的油價是相對高點,下半年會緩和下來,但俄羅斯、烏克蘭在農業生產季節發生戰火,栽種時間過了就不可能回覆,加上肥料等因運輸中斷而欠缺,今年國際糧價恐怕不樂觀;臺灣相當仰賴能源、糧食進口,即使政府不漲電價,吳大任認爲,今年CPI破2%(通膨警戒線)的機會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