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諾貝爾獎」唐獎永續發展 漢森、拉馬納森兩人共同獲得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歌達太空研究所長詹姆士漢森。(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

宗座科學理事會會員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

第三屆唐獎永續發展獎今天揭曉,由前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哥達太空研究所所長詹姆士‧漢森及宗座科學院理事會會員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兩人共同獲得,他們將共享新臺幣4000萬元獎金及及1000萬元研究補助費。

唐獎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獲獎者的獎金超過諾貝爾獎。唐獎今年進入第三屆,6月18日至21日等4天陸續宣佈永續發展獎、生技醫藥獎、 漢學獎及法法獎。

今天揭曉永續發展獎,由詹姆士‧漢森及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共同獲得,表彰他們在氣候變遷及地球環境永續性衝擊議題開創性的傑出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引導出的科學論述,爲之後國際間相關氣候協定及2030永續發展議程之提出,奠定重要的基礎

國際知名的全球暖化研究專家漢森,在永續性的幾個領域都是開創者,1970年代,他參與建立了美國最早的兩個全球3D氣候模式中的GISS模式,也是首先探討分析水汽雲量地表反射度回饋等的交互作用改變時,對全球溫度會造成何種影響,並做了定量的解釋。

他也是第一位整理出全球溫度的分佈,同時也是第一位分析出全球溫度變化超出了自然變化範圍,而提出有全球暖化趨勢的科學家。同時他也指出溫室效應氣體氣候系統的影響,不僅是在現有的排放量,其累積的排放量,更是有深遠影響。

1988年,時任NASA哥達太空研究所所長的他,在電視轉播美國國會公開聽證會宣告「全球暖化已經發生了」,因爲觀測的溫度上升幅度,已經超出了溫度自然變化的範圍。漢森博士在美國國會的證詞,成爲讓世人更加了解全球氣候變遷議題的一個重要轉捩點

出生於印度馬德拉斯(現爲清奈),是宗座科學院理事會會員、現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的拉馬納森,在空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對氣候系統的影響方面,有開創性的研究與貢獻,不但增進大衆對氣候變遷的基礎認知,並且促進相關政策的制定,以減緩全球暖化及空氣污染,在科學-政策連結上,具有深遠重大貢獻

拉馬納森是第一個提出氟氯碳化合物(CFC)也屬於溫室氣體的學者,1975年,他就指出滷碳化合物,尤其是用在冷凍及製造的CFC,具有溫室效應特性,這是非常重要的發現,亦即CFC不僅會影響大氣臭氧層,同時也會像二氧化碳一樣,對氣候系統產生衝擊。

他在大氣褐色雲方面的研究,也是開創性的。他提出大氣黑碳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並提醒世人注意二氧化碳以外之溫室氣體,如甲烷一氧化氮對流層臭氧等對全球暖化的影響,並促成世界各國包括孟加拉加拿大、加納、墨西哥瑞典及美國等國家聯合國的環境規劃署發起了「氣候和乾淨空氣聯盟」,目標是希望能減少短生命期的氣候污染物,目前有33個國家加入此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