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墾丁黑色喜劇

清明連假不少民衆前往墾丁大玩特玩,引發網友憂心成防疫破口 (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新冠肺炎疫情威脅仍大,墾丁及其他幾個觀光景點,春假連續假期卻出現人潮,這個「墾丁現象」有值得深思之處。

春節前爆發的疫情,從大陸擴散到全世界歐美災情也極慘,全球經濟受創,觀光、旅遊產業更是重災區航空公司幾乎形同停飛,旅遊業也有如按下「暫停鍵」,至今都不知道何時能恢復正常。

春假連假,部分國內觀光景點竟然拉出8成以上住房率,墾丁大街上擠滿人潮,確實讓人意外,對相關業者與「經濟優先論者,自然「驚喜交加」,人潮對陷入困境的業者自然是及時雨。

但對憂心疫情者而言,則是「驚恐交加」,看到觀光區人擠人,「社交距離」形同具文,當然擔心疫情擴散,政府破天荒發出「國家級警示」,交通部長警政署長都趕往屏東坐鎮,警察也涌進人潮,奮勇宣導「保持社交距離」。不少醫生警告,1到2周後可能出現確診人數高峰

對政府而言,確實是兩難,政府當然希望民衆待在家中,避免疫情擴散,但也希望經濟不要變死局,尤其交通部長林佳龍那句「畢竟經濟及觀光還是要維持」,就可看出其間的心態與爲難之處。

換個角度看,「墾丁現象」其實也可以正面解讀,代表民衆的消費能力仍在、相當程度是受到壓抑,只要疫情結束甚至稍微緩和,消費就會回來,也有可能如同2008年華爾街金融風暴平息後次年生產與消費雙雙「噴出」。

政府紓困務必步步爲營,錢要好好花到刀口,纔對得起納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