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TW/華爲浴火新生 改寫「中國威脅論」?

文/多維TW   鄭瑞 萬敏婉

過去一年,不但是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的一年,也是中美科技競爭激化的一年。以華爲爲首的中國科技企業美國「出口禁令」威脅命脈架上一把大刀。然而,華爲還是存活下來了。

2019年12月31日,華爲輪值董事長徐直軍透露,華爲預計2019全年實現銷售收入超過8,500億元人民幣,比前一年成長18%左右。同時,全球有700多個城市、228家世界500強企業,選擇華爲協助它們數位轉型。徐直軍坦言,2020年將是華爲較艱難的一年,「生存下來是第一優先」。即便前路依舊危險,華爲兩年來能繼續生存和發展,已算是出人意料。

華爲令美國深感威脅

美國對中國大陸企業與資本,在態度上的巨大轉變於過去2年獲得見證。商務部「實體清單」瞄準中國大陸科技企業、學術合作蒙上間諜」陰影,中國大陸的社交網路平臺甚至被指幫助破壞新疆人權。一時間,陸企不僅成爲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資訊和隱私的威脅,甚至還成了人權和自由的威脅,原因也很簡單——「只要中共來敲門,中國企業必須聽話」。

然而大多數國家對此並未完全買帳。美國圍堵華爲的主要理由是國家安全,並藉情報共享機制對「五眼聯盟」的澳洲、加拿大、紐西蘭、英國施壓,要求把華爲排除在5G技術建設之外,但目前只有澳洲明確排除華爲。印度則在去年年底允許華爲參與印度5G網路試辦。

這顯示美國的司法調查和制裁大棒未能說服所有人,更多人看到了華爲事件實際上只是中美科技之爭的反映。華爲是個威脅嗎?對美國來說或許是。威脅在於,華爲在美國的打壓下展示出驚人實力,甚至可能挑戰美國在覈心技術上壟斷地位,本已在5G技術上全球領先的華爲,的確足以對美國企業的利益構成威脅。至於美國所提的國家安全,在沒有明確證據下,只是遏制華爲的藉口。

說穿了,美國之所以感到威脅,是爲了維護其科技地位,就像用貿易戰遏制中國大陸的背後,是爲維護全球霸權。美國作爲過去幾十年來唯一的超級大國,最知道「贏家通吃」帶來的既得利益,也最不願看到這種利益逐漸流失。從這個角度,美國對華爲的忌憚是合理的。

誰說龍頭只能有一個?

但在華爲創始人任正非看來,華爲和美國政府與企業的關係並非如此。任正非從不避諱談論其征戰市場的決心,但也認爲華爲能與美國企業「雙贏」。他說:「最終,我們(華爲和美國企業)還是要在山頂上擁抱,一起爲人類社會做貢獻的。」對美國來說,這種思維彷彿天方夜譚,最高點必然引來爭奪,勝者站穩腳跟敗者掉入懸崖,何來「山頂上擁抱」?

美國之所以連出狠招,直指華爲的根基和動脈,就是出於這種不信任,是從「零和博弈」思維出發,認爲科技和市場的競爭就是「你死我活」的較量,所謂的「雙贏」是這種競爭中自我矛盾的說法。的確,如果華爲真的在此番博弈後生存下來,華爲在通訊設備和智慧手機的領域恐怕將是美國企業最大的對手。

然而商場上向來是競爭合作並存,供應鏈上的企業脣亡齒寒,多數企業都不願看到華爲受到制裁從而影響自身業績。從行動上來看,華爲在2019年已經開始就向美國企業轉讓5G技術進行洽談,任正非還曾表示「幫助美國建立起5G的產業,對華爲有利」。這或許說明,拋開零和博弈的思維,「雙贏」更可能實現。

在今天,美國已經認定中美關係的競爭成爲了主流,所謂的雙贏邏輯顯然難被川普(Donald Trump)政府接受。但若華爲真的開始向美國進行技術轉讓、對美國通訊技術升級產生積極作用,那麼商界天平自然會更向合作的方向傾斜,所謂的「華爲威脅」就不攻自破了。不過這一切的前提,仍然是華爲的實力,以及華爲能生存下來的能力。

能打破二元對立語境

合作和競爭本就是一對並存的矛盾。所謂「華爲威脅」背後的「中國威脅論」,就是認定了「威脅與被威脅」關係的二元對立語境。而華爲的技術實力地緣政治因素以及意識形態的桎梏都促成了這種二元對立想法的形成。但平心而論,全球5G技術的有力競爭者除了華爲外,還包括瑞典的愛立信(Ericsson)和芬蘭的諾基亞(Nokia),但美國不僅沒有對此二者感到威脅,反而對其推出資助政策,顯見當處在二元對立語境時,很容易將合作與競爭變成「有我沒你」的單選題

而華爲所面臨的挑戰,也正是中美衝突的縮影。貿易、地緣、科技乃至軍事上的中美競爭還將發酵,如何因應和跳出、打破這種對立的語境,將是中國大陸未來要花很長一段時間尋找的答案。「中國威脅論」已難以迴避,更毋需迴避。中國大陸固然可以繼續強調「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都絕不稱霸」的原則,但就像華爲一再強調不做「孤家寡人」一樣,現在的西方世界,至少作爲霸主的美國不會相信。

中國大陸的確有全球戰略佈局的需要,民族復興的「中國夢」首先就是富國、強國之夢,繼續增強綜合實力,和華爲要「站到世界最高點」的理想有共通之處。中國大陸在「韜光養晦」的同時「有所作爲」,看似是對已經暴露的矛盾有激化作用,但是也可能是另一種典範轉移和相互理解的開始。

華爲要和競爭者合作共贏,甚至要創造競爭者來改變企業合作的生態,未必不能形成更加良性均衡的行業勢態;北京舉起自由貿易的旗幟,強調全球多極化和國際關係的公平,對全球氣候變化、反恐、維和問題發揮更大作用,真正實現「強而不霸」的實踐,才能最終破除「中國威脅論」的語境。

外界開始認識到中國大陸的實力提升,或許正是這一過程的開始。畢竟,華爲的競爭對手們是因爲認識了華爲並經過多年的合作交手,也獲得了合作的利益,所以報以尊重的態度。曾經,「中國威脅」只是想像,今天這種想像因爲中國實力的崛起成爲了真實的恐懼。然而這並不意味着「中國威脅」只會愈演愈烈,一旦對立的語境不再合適,威脅論也終將過去。

身處臺灣的我們,此前在執政者政策方向「唯美國是從」及爲爭取連任所激發的「反中恐懼」下,整體沉浸在這種二元對立語境之中,最後選民所投出的史無前例817萬票結果,已徹底說明「中國威脅論」的憂慮可以將社會扭曲變形到何種地步。然而恐懼與憂慮並無法解決實際的問題,當前臺灣所真實面對的困境,是經濟發展停滯不前,下一代產業政策仍方向不明,以及因此所產生的低薪貧富差距與社會公平性的問題。

在大選激情結束後,臺灣仍然要面對正在競標標金持續攀升的5G頻譜將花落誰家,以及5G能否成功爲臺灣的製造業與經濟帶來新動能。在此情況下,民衆更需要走出二元對立的語境、拿掉「中國威脅論」的妖魔化濾鏡,踏實看待對岸的發展、對臺利基以及華爲合作的優劣分析,纔可能真正走上對臺灣發展有助益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