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冠霞帔中的“霞帔”是什麼

《明宮冠服禮儀圖》中所繪東宮太子妃的大衫霞帔形制與帔墜的佩戴方式 唐墓紅衣舞女壁畫 [明] 上海顧從禮家族墓出土的 兩件霞帔墜飾 寧夏鹽池唐墓石門雕刻中的舞者 [明] 曹國長公主朱佛女坐像

“新中式”服裝日益受到年輕一代的喜愛與追捧,在旅遊景區以及街頭巷尾也頻繁地出現了“新中式”穿搭。與此同時,“新中式”婚禮也在婚慶市場上火爆起來,不少新娘都希望結婚當天可以穿上鳳冠霞帔,那麼鳳冠霞帔中的“霞帔”究竟爲何物?

唐代:衣櫃必入

“霞帔”是一種女子的帔帛,又叫帔子、帔帛。最初是在漢末時,社會風尚受到玄學、佛教的影響,古人從佛教人物佩戴的搭巾上汲取靈感,於是設計出了“帔”。帔的外形更像是一條輕薄的長絲巾,從肩上搭下,看起來輕靈飄逸,符合古代女性對仙女的幻想,於是逐漸流行開來。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在《霓裳羽衣舞歌》中描述道:“案前舞者顏如玉,不着人間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這個“霞帔”已經美到不像是“人間俗衣服”了,可見是仙氣十足。

白居易是元和年間在宮廷內宴時看到舞伎着霞帔,但霞帔並不只是宮廷服飾,其在民間已成爲一種衣俗。唐傳奇小說《玄怪錄》描述一位平民婦女的衣着:“小童捧箱,內有故青裙,白衫子、綠帔子。”又前蜀·杜光庭《仙傳拾遺》描繪唐代益州士曹柳某之妻李氏:“着黃羅銀泥裙、五暈羅銀泥衫子、單絲紅地銀泥帔子,蓋益都之盛服也。”

唐代的繪畫、雕塑中也常見穿着霞帔的女性,如唐墓紅衣舞女壁畫中的舞女就穿着紅色的霞帔,猶如被雲霞纏繞;唐永泰公主墓壁畫、西安唐韋頊墓石槨線、陝西唐墓出土的彩繪女俑等,幾乎都能見到霞帔的穿搭。

尤其是盛唐以後,唐代女性服飾普遍寬大輕盈,繞上薄紗製作而成的霞帔,更給人予一種如夢似幻的美感。在著名的唐代《搗練圖》中,可以看到唐代女性就算是在勞作,幾乎也是“帔不離身”。有意思的是,霞帔並不是唐代女性的專屬服飾。在寧夏鹽池唐墓石門雕刻中的男性舞者居然也穿着霞帔,這倒是讓原本剛健有力的舞蹈有了柔和之美。

至中晚唐,霞帔除了形制輕盈飄逸外,它的裝飾工藝也極爲豐富奢華。除了常見的印花、泥金、刺繡以外,還有彩繪、夾纈、暈襉等。

宋代:帔墜出現

霞帔發展到宋代後,由於社會風尚的變化,使得霞帔的形制變得豐富起來。它既是被收入服制的命婦禮服,也是民間普通婦女的衣飾,更是宮廷教坊以及民間勾欄瓦舍技藝的演出服飾。當然,不同身份地位的宋代女性,她們所穿着的霞帔也會有所不同。

霞帔形制承襲唐代式樣的當屬宋代宮廷教坊以及勾欄瓦舍的技藝。據《宋史·樂志》記載,當時宮廷教坊裡的女子舞蹈隊中,“拂霓裳隊”的舞娘們“衣紅仙砌衣,碧霞帔,戴仙冠,紅繡抹額”;而“採雲仙隊”則是“衣黃生色道衣,紫霞帔,冠仙冠,執旌節鶴扇”。想必仙氣飄飄的霞帔爲舞臺效果增色不少。

然而內外命婦以及民間普通婦女的霞帔就不能如此輕盈靈動了,因爲宋代時期的社會風尚要求女性沉穩安靜,如《女兒經》上明確要求女子“笑莫露齒,行莫搖裙”,總之是不能像唐代女性那樣奔放灑脫了。其中“行莫搖裙”似乎與霞帔最初的設計理念完全相悖,但這依然不影響宋代女性對霞帔之美的追求。

從宋代的塑像,如太原晉祠聖母殿侍女像上可以看到,宋代的霞帔會在腰以下打結,然後把它紮起來,這樣既可以穿搭漂亮的霞帔,又能符合社會審美要求。當然,除了紮起來打結,宋代女性還會使用一種霞帔專用的帔墜,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福州南宋黃昇墓均出土過一種金屬的帔墜,這樣能更穩定地將霞帔固定住,以做到“行莫搖裙”。

當霞帔作爲宮廷后妃常服以及外命婦禮服的配飾時,就得遵守嚴格的服制:“非恩賜不得服。”此時,霞帔的形制又發生了變化,變爲了兩條錦緞,分別自身後披掛在兩肩,下端垂至身前,末端相連,再掛一枚金玉墜子來增加霞帔的重量,以保持其平整。宮廷裡只有受到皇帝恩賜的女子才能穿搭霞帔,於是宋代宮廷裡,“紅霞帔”與“紫霞帔”還成爲一種不入品級的名號,而得到這個名號的宮女則意味着有晉升爲妃嬪的機會。

明代:與鳳冠同時穿戴

到了明代,霞帔在女性服制中的地位上升到了最高等級。《明史·輿服制》載:“禮部議之奏定命婦以山鬆特髻、假鬢花鈿、真紅大袖衣、珠翠蹙金霞帔爲朝服。”命婦喜歡將花釵鳳冠與霞帔同時穿戴,於是我們常在明清小說、戲曲中看到的“鳳冠霞帔”這個固定搭配就在此時出現了。

明代的霞帔形制更加端莊,據明人周祈《名義考》載:“今命婦衣外以織文一幅,前後如其衣長,中分而前兩開之,在肩背之間,謂之霞帔。”入服制的霞帔尺寸是很嚴格的,每條霞帔定製爲寬三寸二分(約11釐米),長五尺七寸(約190釐米),類似兩條現代女性的長絲巾,自大衫後襬處固定,搭過兩肩,披至身前,下端與宋代一樣掛有帔墜,多爲金玉。想通過命婦們的霞帔來鑑別她們的品級,得在霞帔的用色與圖案上找到答案,這與當時官員官服上的品級補子紋樣類似,對此《禮部志稿》中有詳細的記載。

那麼,爲什麼“鳳冠霞帔”成爲明清時期婚服的通稱呢?事實上,這只是一種“借名”,聽起來顯得隆重而已,並不是真的要跟皇后娘娘的制式一樣。即使民間富貴人家的新娘戴上了所謂的“鳳冠”,那上面也絕對不會有鳳凰,最多隻是翟冠,而普通人家的新娘大多數戴的是花冠。至於霞帔,古代新娘在形制上也不會有所僭越,最多是與九品命婦服飾相接近。

到了清代,霞帔被改爲了背心的款式,與最初的形制完全無關了,可以說完全是兩種服飾。

在歷史上飄逸了千年的霞帔如今再次活躍於現代年輕人的生活中,漢服持續的火爆、新中式婚禮的興起,不僅僅是現代年輕人對中式美學的讚賞,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以及骨子裡的文化自信。

文並供圖/金陵小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