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大參考》年輕人中意的柯文哲,有哪三處「致命傷」?(衣冠城)

民衆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圖)11日表示,自己原則上就是「用人唯才、不分顏色、國民黨會優先」,並反問國民黨爲何要弄一個政府「裡面一定沒有綠的人」?直言國民黨根本是搞棄保搞到走火入魔。(丁上程攝)

2020年選舉由於年輕族羣的高投票率,使得該羣體選票成爲當年的關鍵。2024選舉三組候選人選情膠着,年輕選民再度成爲兵家必爭之地,他們的投票意向就成爲2024選舉的焦點之一。

這次選舉年輕選票已不再是民進黨的「禁臠」,而是大幅流向民衆黨的柯文哲。事實上,早在2022年就出現這樣的跡象。當年九合一選舉綠營大敗,經過分析發現在選舉中,綠營就已失去大量年輕族羣的選票。當年由於防疫混亂、弊案頻傳,討厭民進黨的風潮再起。

這個氛圍延續至今,歸納起來,民進黨失去年輕選票的原因除了前述的防疫與弊案外,不外以下幾點: 貧富差距、政治腐敗、戰爭威脅以及環境惡化等等,整個加總起來的「世代剝削感」。

臺灣年輕世代普遍低薪。根據勞動部統計顯示去年入職的畢業生薪資平均爲3.4萬元新臺幣,但四分之一領着2.5萬元的基本工資。而同期臺灣整體薪資中位數爲月薪4.3萬元,所以年輕人的平均薪資與整體薪資有一段不小的距離。年輕人在高薪產業中的就業人口比例偏低,可見臺灣產業轉型失敗,許多產業受到政策限制,利潤偏低,無法提高待遇。產業調整與扶持,政府當然責無旁貸。民進黨政府上臺一樣無法解決最現實的低薪問題。

臺灣年輕人中意的柯文哲,有哪三處「致命傷」?

低薪又遇上高房價,就使得居住正義與貧富差距更加惡化。教育改革不僅與產業脫鉤,少子化以及公私立學校的資源不均,出現許多無效學歷與無用學歷。私校生揹負龐大學貸卻又多出自寒門,多從事低薪工作。教育不但不再是階級流動的推手,反而成爲階級複製的幫兇。這種現象在民進黨執政時期不但無解且有惡化的趨向。

在現實的生活困境下,主權與兩岸論述的關注度就比不上2020年的選舉 。不過基本上根據NOWnews調查顯示還是有相當高比例的「天然獨」。年輕人傾向「獨立」者較多但也希望維持現狀,正常交流,民進黨「抗中」衝突的路線也不再奏效。這種心理讓青年在投票上變得矛盾,不願意再支持製造兩岸緊張、中斷交流的民進黨,也不會投給偏統的國民黨。

基於對藍綠執政的失望與統獨的矛盾,柯文哲的出現給年輕選民新的「寄託」。固然柯文哲能吸引求新求變的年輕人,但是年輕人的支持度能否轉換成他在選票上的「兌現」能力,不免令人懷疑。原因如下: 第一,政策路線不清楚,柯文哲喊兩岸一家親,但對九二共識沒有清楚表態。西裝上彆着「小國旗」,卻又說自己底色是深綠。在內政上也沒有特別出衆的路線主張。第二,執政沒有亮點,柯文哲雖然沒有中央執政的包袱,但是八年臺北市長任內沒有政績亮點,從黃珊珊競選失利墊底就可以看出臺北市民對柯文哲的評價。第三,民衆黨不脫一人政黨的形象,民衆黨的存在空間除了民衆對藍綠的厭惡外,就是柯文哲的光環,黨內各路人馬兼容,但不見謀臣老臣或亮眼的明日之星。柯文哲類似的條件與個人在臺灣政治發展史上並非首見,但也都成爲昨日黃花。所以民衆黨即便再吸引年輕人的不滿,也未必激得起希望的熱情。

總之,柯文哲滿足了年輕人的「情緒價值」,至於「實用價值」就有待考驗了。(作者爲大學退休教師)

(本文來源:鳳凰網《鳳凰大參考》,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